全国高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服务 土地利用数据服务 土地覆盖数据服务 坡度数据服务 土壤侵蚀数据服务 全国各省市DEM数据服务 耕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草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林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水域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地形、地貌、土壤数据服务 分坡度耕地数据服务 全国大宗农作物种植范围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多种卫星遥感数据反演植被覆盖度数据服务 地表反照率数据服务 比辐射率数据服务 地表温度数据服务 地表蒸腾与蒸散数据服务 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服务 叶面积指数数据服务 净初级生产力数据服务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类型分布数据服务 土壤类型质地养分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增强型植被指数数据服务
多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多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湿润指数数据服务 大于0℃积温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光合有效辐射分量数据服务 显热/潜热信息数据服务 波文比信息数据服务 地表净辐射通量数据服务 光合有效辐射数据服务 温度带分区数据服务 山区小气候因子精细数据服务
全国夜间灯光指数数据服务 全国GDP公里格网数据服务 全国建筑物总面积公里格网数据服务 全国人口密度数据服务 全国县级医院分布数据服务 人口调查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收入统计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矿山面积统计及分布数据服务 载畜量及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数据服务 农田分类面积统计数据服务 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数据服务 医疗资源统计数据服务 教育资源统计数据服务 行政辖区信息数据服务
Landsat 8 高分二号 高分一号 SPOT-6卫星影像 法国Pleiades高分卫星 资源三号卫星 风云3号 中巴资源卫星 NOAA/AVHRR MODIS Landsat TM 环境小卫星 Landsat MSS 天绘一号卫星影像
一、什么是“3S”技术
“3S”技术是英文遥感技术(Remote Senescing 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这三种技术名词中最后一个单词字头的统称。
二、为什么“3S”技术走到了一起
人类有一个梦想,就是想只用一种方法,就把世间一切事物都管起来。而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它们具有天然的优势互补性,因此,它们就自然而然的“走到”一起来了。
它们在3S体系中各自充当着不同的角色,遥感技术是信息采集(提取)的主力;全球定位系统是对遥感图像(像片)及从中提取的信息进行定位,赋予坐标,使其能和"电子地图"进行套合;地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的“大管家”。
将这三者有机的组合,人类的梦想就实现了。“3S”是一个动态的、可视的、不断更新的、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够传输的、三维立体的、不同地域和层次都可以使用的、“活”的系统。
三、什么是遥感技术(RS)
遥感,顾名思义,就是遥远的感知。地球上的每一个物体都在不停的吸收、发射和反射信息和能量。其中的一种形式-电磁波早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人们发现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是不同的。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其发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识别物体。
遥感技术的实际操作虽然很复杂,但其结果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天天都能用到!您也许每天都收看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吧,天气预报中所播放的卫星气象云图就是由气象卫星拍摄的云的图像。气象观测只不过是遥感技术众多应用的一个领域。
各种卫星通过不同的遥感技术实现不同的用途,如气象卫星是用于气象的观测预报;海洋水色卫星用于海洋观测;陆地资源卫星用于陆地上所有土地、森林、河流、矿产、环境资源等的调查;雷达卫星是以全天候(不管阴天、云雾)、全天时(不管黑天、白天)以及能穿透一些地物(如水体、植被及土地等)为特点的对地观测遥感卫星。
遥感技术使用的负载工具,不仅仅是卫星,还可以是航天飞机、飞机、气球、航模飞机、汽车、照相机的三角架等,从而实现了在不同高度上应用遥感技术,使之为我们不同的工作目的服务。我们目前最常用的是卫星遥感技术和航空遥感技术。
四、遥感技术如何成像
简单归纳遥感技术的成像方法,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用照相机拍的胶卷,它用的照像机和胶卷和我们平常生活中用的照相机和胶片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遥感的专业照相机要大一些,当然胶片也相应要大一些,另外有些胶片是专用胶卷,如“彩色红外”专用胶卷。将拍摄完毕的胶卷冲洗、印像、放大,即成为遥感像片;第二种是"数字成像"的,成像原理类似于我们看的电视。电视节目是从由电视台发射数字电信信号,这种信号在空中传播,到用户电视接收、回放信号,一幅图像的信号传输完毕,就实现了“可视化”。遥感技术也可理解为上述的信息传输过程,即把地面信息,通过卫星上的设备拍摄下来,然后将拍摄的信号传输到计算机中回放出来,我们就可以看到遥感图像了!
五、遥感图像的分辨率是怎么回事
分辨率是用于记录数据的最小度量单位,一般用来描述在显示设备上所能够显示的点的数量(行、列),或在影像中一个象元点所表示的面积。
因为遥感拍摄的像片是由位于不同高度,装在不同载体(如飞机、卫星等)上的不同清晰度(分辨率)照像设备,以不同的照像(采集)方式,获取的遥感像片(图像、数据、影像等),这些遥感图像是具有不同清晰度、不同分辨率的照片。类似我们在生活中用“135”照相机拍摄一棵树,从汽车上拍一张,然后再从飞机上拍一张,两张“135”底片在放大同一棵树时,其放大效果是不一样的。肯定是高度低的“135”照片放大后的效果最清晰,也就是说分辨率最高。
遥感卫星的飞行高度一般在4000km(千米)~600 km(千米)之间,图像分辨率一般从1km(千米)~1m(米)之间。图像分辨率是什么意思呢?可以这样理解,一个象元,代表地面的面积是多少。象元是什么意思呢?象元相当于电视屏幕上的一个点(电视是由若干个点组成的图像画面),相当于计算机显示屏幕上的一个象素,相当于一群举着不同色板拼成画图的人中的一个。
当分辨率为1km时,一个象元代表地面1kmX1km的面积,即1km2(平方千米);当分辨率为30m时,一个象元代表地面30mX30m的面积;当分辨率为1m时,也就是说,图像上的一个象元相当于地面1m x 1m的面积,即1m2(平方米)。
在您使用遥感图像数据时,请您千万注意,您所要解决的工作问题,应选择相应分辨率的遥感数据资料。
六、遥感图像有什么用途
就像我们生活中拍摄的照片一样,遥感像片同样可以"提取"出大量有用的信息。从一个人的像片中,我们可以辨别出人的头、身体及眼、鼻、口、眉毛、头发等信息。遥感像片(图像)一样可以辨别出很多信息,如水体(河流、湖泊、水库、盐池、鱼塘等)、植被(森林、果园、草地、农作物、沼泽、水生植物等)、土地(农田、林地、居民地、厂矿企事业单位、沙漠、海岸、荒原、道路等)、山地(丘岭、高山、雪山)等等;从遥感图像上能辨别出较小的物体如:一棵树、一个人、一条交通标志线、一个足球场内的标志线等。大量信息的提取,无疑决定了遥感技术的应用是十分广阔的,据统计,有近30个领域、行业都能用到遥感技术。由于遥感技术是从人们一般不能站到的高度去“拍照”,故从宏观视野上,也有着人力所不能及的优势。
七、什么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信息总量中有85%的信息是与地理位置有关的信息。与地理位置有关的信息,就叫地理信息。这样的信息相当广泛,如耕地的分布、林地的分布、城镇的分布、楼房等建筑物的分布、道路、河流、海岸、人口、医院、学校、企事业单位、管线、派出所、商店、井位、门牌、电闸、水表、开关等等,只要能用位置去描述的东西,都属于地理信息,遥感所提取的信息也全部包含在地理信息之中。
八、怎样管理这些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专门管理地理信息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它不但能分门别类、分级分层的去管理上述信息;而且还能将它们进行各种组合、分析、再组合、再分析等;还能查询、检索、修改、输出、更新等。地理信息系统还有一个特殊的“可视化”功能,就是通过计算机屏幕把所有的信息逼真地再现到地图或遥感像片上,成为信息可视化工具,清晰直观的表现出信息的规律和分析结果,同时还能动态的在屏幕上监督“信息”的变化。总之,地理信息系统,您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信息的“大管家”。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地理信息系统由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空间数据库、分析应用模型和图形用户界面及系统人员组成。
九、什么是全球定位系统(GPS)
一种系统,由处于2万公里高度的6个轨道平面中的25颗卫星组成。此系统用于在任何时间,向地球上任何地方的用户提供高精度的位置、速度、时间信息,或给用户提供其邻近者的这种信息。
我们知道,一张像片是没有坐标的,而像片上的信息,特别是遥感图像上的信息,是需要定出位置的,只有“有位置的信息”,才能成为地理信息。那么怎样来给遥感像片确定位置呢?有一种方便、快捷的手段,就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该系统是通过太空中的24颗GPS卫星来完成的。只需其中3颗卫星,就能迅速确定您在地球上的位置。您在确定位置时,仅需要一台像手机大小的“卫星定位仪”就可以了。这可比传统的测量定位、罗盘定位等先进多了。
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有六大特点:
第一,全天候,不受任何天气的影响;
第二,全球覆盖(高达98%);
第三,三维定速定时高精度;
第四,快速、省时、高效率;
第五,应用广泛、多功能;
第六,可移动定位。
总之,一旦拥有GPS,浩瀚天际任你行。
十、什么是“数字地图”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地图是以纸张、布或其他可见真实大小的物体为载体的,地图内容是绘制或印制在这些载体上。而数字地图是存储在计算机的硬盘、软盘或磁带等介质上的,地图内容是通过数字来表示的,需要通过专用的计算机软件对这些数字进行显示、读取、检索、分析。数字地图上可以表示的信息量远大于普通地图。
数字地图可以非常方便地对普通地图的内容进行任意形式的要素组合、拼接,形成新的地图。可以对数字地图进行任意比例尺、任意范围的绘图输出。它易于修改,可极大的缩短成图时间;可以很方便地与卫星影象、航空照片等其他信息源结合,生成新的图种。可以利用数字地图记录的信息,派生新的数据。如地图上等高线表示地貌形态,但非专业人员很难看懂,利用数字地图的等高线和高程点可以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将地表起伏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可以直观立体地表现地貌形态。这是普通地形图不可能达到的表现效果。
十一、什么是空间数据
空间数据是指用来表示空间实体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其分布特征诸多方面信息的数据,它可以用来描述来自现实世界的目标,它具有定位、定性、时间和空间关系等特性。定位是指在已知的坐标系里空间目标都具有唯一的空间位置;定性是指有关空间目标的自然属性,它伴随着目标的地理位置;时间是指空间目标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空间关系通常一般用拓扑关系表示。空间数据是一种用点、线、面以及实体等基本空间数据结构来表示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世界的数据。
空间数据是数字地球的基础信息,数字地球功能的绝大部分将以空间数据为基础。现在空间数据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如城市规划、交通、银行、航空航天等。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空间数据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性,这也加快了人们获取和应用空间数据的步伐。
十二、什么是海量数据
海量数据是一个形容词,它是用来形容巨大的、空前浩瀚的数据。现在很多业务部门中都需要操作海量数据,如规划部门有规划方面的数据,水利部门有水利方面的数据,气象部门有气象方面的数据,这些部门处理的数据量都非常大。它包括各种空间数据、报表统计数据、文字、声音、图象、超文本等各种环境和文化数据信息。
十三、卫星的轨道有哪几种
人造卫星的轨道根据形状不同可以有各种名称。
1) 圆轨道、椭圆轨道、抛物线轨道等,您可以根据名字想象出来。
2) 静止轨道
卫星绕地球一周的周转时间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这样的轨道叫地球同步轨道,如果从地面上各地方看过去,卫星在赤道上的一点静止不动,这种轨道叫静止轨道。由于静止轨道能够长期观测特定地区,并能将大范围的区域同时收入视野,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气象卫星、通讯卫星等。
3) 太阳同步轨道
太阳同步轨道是指卫星的轨道运行面在1恒星年中以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同方向而同时旋转的轨道。在太阳同步轨道上,对同一地点,卫星总以同一方向通过。因此,太阳光的入射角度几乎是固定的。
4) 准回归轨道
回归轨道是指卫星星下点的轨迹每天通过同一地点的轨道,而每隔N天通过的情况叫准回归轨道。要覆盖整个地球适于采用准回归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