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服务 土地利用数据服务 土地覆盖数据服务 坡度数据服务 土壤侵蚀数据服务 全国各省市DEM数据服务 耕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草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林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水域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地形、地貌、土壤数据服务 分坡度耕地数据服务 全国大宗农作物种植范围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多种卫星遥感数据反演植被覆盖度数据服务 地表反照率数据服务 比辐射率数据服务 地表温度数据服务 地表蒸腾与蒸散数据服务 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服务 叶面积指数数据服务 净初级生产力数据服务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类型分布数据服务 土壤类型质地养分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增强型植被指数数据服务
多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多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湿润指数数据服务 大于0℃积温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光合有效辐射分量数据服务 显热/潜热信息数据服务 波文比信息数据服务 地表净辐射通量数据服务 光合有效辐射数据服务 温度带分区数据服务 山区小气候因子精细数据服务
全国夜间灯光指数数据服务 全国GDP公里格网数据服务 全国建筑物总面积公里格网数据服务 全国人口密度数据服务 全国县级医院分布数据服务 人口调查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收入统计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矿山面积统计及分布数据服务 载畜量及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数据服务 农田分类面积统计数据服务 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数据服务 医疗资源统计数据服务 教育资源统计数据服务 行政辖区信息数据服务
Landsat 8 高分二号 高分一号 SPOT-6卫星影像 法国Pleiades高分卫星 资源三号卫星 风云3号 中巴资源卫星 NOAA/AVHRR MODIS Landsat TM 环境小卫星 Landsat MSS 天绘一号卫星影像
可能和很多朋友一样,我们只能拿到纸质地形图,还得自己扫描,之后再在ArcMap里面配准。对于刚开始接触的人来说,真是一头雾水。
我以前的误区:"刚接触ArcGIS,感觉挺简单的,不就先扫描,然后在ArcMap中加载数据,再Georeferencing配准。而实地采集的GPS数据就是通过excel转换到Access数据库后加载到arcmap里面,再display data。这样,点就投到图上了。"
刚开始,还真以为是这样做呢。不过到Layout view界面,Insert Scale bar后,非常困惑,才发现怎么插入的比例尺和原图中的对不上啊。经过多方学习,才知道其中还有许多深奥的知识,任何一点没注意都会出差错。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习总结。
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地理坐标和大地坐标,简单的说地理坐标就是球面坐标,而大地坐标是平面坐标。要深入了解这两者的区别,大家可以到网上搜相关资料。
地理坐标到大地坐标的过程叫做投影。
用1:50000地形图来举个例子,是北京1954坐标系,6度分带的高斯克吕格投影。
上面有两种坐标,一种是常说的方里网,就是间隔为1公里的网格。还有就是四角上的经纬度。
我们常用的GPS采集的数据都是WGS84坐标系的,是常见的度分秒格式。这里要特别注意,地形图上的经纬度不是WGS-84的经纬度,而是北京1954基准面下的经纬度。而且,这个经纬度也不是球面坐标,而是经过高斯克吕格投影的平面坐标。论坛上常提及的wgs-84到beijing 1954的转换就是这个问题,两者的换算涉及到图幅所在分带保密点的问题,转换参数并未公开。在我国,这两个坐标系同一点经纬度有几十米的差别。
了解了上面的知识后,就开始在arcmap中进行图像配准了,这里假设大家都知道基本操作步骤,因此我只注重于工作内容的阐述。
1, 首先把图复制到工作目录下
2, 在ArcCatalog中找到需要配准的图,给他定义一个投影系统(注意和投影变换的区别)。这里我们用的是1:50000的地形图,它是基于北京1954坐标系,6度分带的高斯克吕格投影。在地形图方里网上可以看出本图幅位于哪个分度带,这里假设是19。因此我们要选择的是Beijing 1954 GK Zone 19.prj。同时目录里面还有一个Beijing 1954 GK Zone 19N.prj,这个是用于没有分度带号的。而我们的图幅是包括分度带号。这个可以在网上搜索 "arcgis 坐标文件" 来进一步了解。
3, 给配准的图定义了一个投影系统后,把图加载到ArcMap里面,打开GeoReferencing工具,直接利用方里网交点进行配准。这里要注意的问题是,地形图上的方里网坐标为公里,而需要输入的应该是米。所以要在方里网对应坐标后面加000。如地形图上读出一个交点为(19387, 3420),19387的19为分带号,也要一并输入,那么这个点应该输入(19387000, 3420000)。其余配准过程和网上教程一致。
4, 配准后可以在Lay Properity里面把显示单位改成度分秒,于是地图就以经纬度格式显示了。此时的经纬度是基于北京1954基准面的,可以把光标指向四角的经纬度标记,以核对配准的精确度。
到此为止,地形图已经精确配准了。接下来往里面加载GPS数据。
1, 用你能想到的方式把GPS接收机上的数据导出来,除了一个一个手工输入,呵呵。
2, 尽量建立起数据库吧,这样方便些
3, ArcGIS中加载所得到的数据库,用Defined Query来选择自己所需要显示的数据
4, 如果需要精确地在地形图上显示GPS数据,那么还需要一个WGS-84到北京1954坐标的转换。有转换参数最好,如果没有,但的确需要,就去网上查一下 手持GPS接收机转换参数估算 这篇文章。我们这里是假设不需要精确显示,直接把WGS-84数据当成北京1954来用。前面也说了,有一定误差,但是不大。因此直接跳到5。
5, Display X,Y Datas, 定义为WGS-84坐标系统。
(其实此处我有疑问,因为现在的地形图是投影后的图,按我的理解,也应该把是球面坐标的WGS-84数据进行投影变换后才能用。但是查了很多资料,都是在这里直接定义数据来源是WGS-84就可以了,也许是ArcGIS在投点的时候,可以自动进行变换。)
6, OK,现在点也投上去了,ArcGIS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也就完成了。:)
再转到Layout view 界面,插入一个比例尺,发现和地形图上的比例尺非常吻合:-),把显示单位改成kilometer,用measure tool 就可以量地形图上任意点的距离了,试了一下公里网格,非常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