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服务 土地利用数据服务 土地覆盖数据服务 坡度数据服务 土壤侵蚀数据服务 全国各省市DEM数据服务 耕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草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林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水域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地形、地貌、土壤数据服务 分坡度耕地数据服务 全国大宗农作物种植范围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多种卫星遥感数据反演植被覆盖度数据服务 地表反照率数据服务 比辐射率数据服务 地表温度数据服务 地表蒸腾与蒸散数据服务 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服务 叶面积指数数据服务 净初级生产力数据服务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类型分布数据服务 土壤类型质地养分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增强型植被指数数据服务
多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多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湿润指数数据服务 大于0℃积温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光合有效辐射分量数据服务 显热/潜热信息数据服务 波文比信息数据服务 地表净辐射通量数据服务 光合有效辐射数据服务 温度带分区数据服务 山区小气候因子精细数据服务
全国夜间灯光指数数据服务 全国GDP公里格网数据服务 全国建筑物总面积公里格网数据服务 全国人口密度数据服务 全国县级医院分布数据服务 人口调查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收入统计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矿山面积统计及分布数据服务 载畜量及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数据服务 农田分类面积统计数据服务 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数据服务 医疗资源统计数据服务 教育资源统计数据服务 行政辖区信息数据服务
Landsat 8 高分二号 高分一号 SPOT-6卫星影像 法国Pleiades高分卫星 资源三号卫星 风云3号 中巴资源卫星 NOAA/AVHRR MODIS Landsat TM 环境小卫星 Landsat MSS 天绘一号卫星影像
基于LIDAR的DSM测量
机载激光雷达(LIDAR)是一个集现代三种尖端技术于一身的空间测量系统。它又分为用于获得地面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地形LIDAR系统和已经成熟应用的用于获得水下DEM的海道测量LIDAR系统,这两种系统的共同特点都是利用激光进行探测和测量,这也正是LIDAR一词的英文原译,即: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 LIDAR。
从功能上讲,LIDAR是一种集激光,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惯性导航系统(INS)三种技术于一身的系统,用于获得数据并生成精确的DEM。这三种技术的结合,可以高度准确地定位激光束打在物体上的光斑。
激光本身具有非常精确的距离校正能力,其距离精确度可达几个厘米,而LIDAR系统的精确度除了激光本身因素外,还取决于GPS及惯性测量部件(IMU)等内在因素。随着商用GPS及IMU的发展,通过LIDAR从移动平台上(如在飞机上)获得高精度的数据已经成为可能并被广泛应用。
LIDAR系统包括一个单束窄带激光器和一个接收系统。激光器产生并发射一束离散的光脉冲,打在物体上并反射,最终被接收器所接受。接收器准确地测量光脉冲从发射到被反射回的传播时间。因为光脉冲以光速传播,所以接收器总会在下一个脉冲发出之前收到前一个被反射回的脉冲。鉴于光速是已知的,传播时间即可被转换为对距离的测量。结合激光器的高度、激光扫描角度、从GPS得到的激光器的位置和从INS得到的激光始发方向,就可以准确地计算出每一个地面光斑的坐标X、Y、Z。激光束发射的频率可以从每秒几个脉冲到每秒几万个脉冲。例如,频率为每秒一万的脉冲,接收器将会在一分钟内记录六十万个点。一般而言,LIDAR系统的地面光斑间距在2-4米不等。
有些LADAR系统能记录同一脉冲的多次反射。光束可能先打在树冠的顶端,其中的一部继续向下打在更多的树叶或枝干上,有些甚至打在地面上被返回,这样就会有一组多次返回的具有X、Y、Z坐标的点记录。这个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获取地面高程,还可以同时获取树高及建筑物的高度等。
鉴于地形地物的不同,激光束的反射特性也不同,例如用于地形测量的激光将不能穿透水面,并且只能记录很少的有关水面的数据。如需要记录海底地形,则应使用不同参数的LIDAR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法—InSAR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空间遥感新技术,他是传统的微波遥感与射电天文干涉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要通过雷达影像获取目标的高程信息,必须得到由两个“观测点”对同一地域的两幅SAR影像构成立体像对,利用杨氏双狭缝光干涉原理进行处理。
基于多波束声纳的海底地形测量
多波束测深及旁侧声纳系统利用超声波原理进行工作,通过发射和接收声波信号,由声波在水体中的传播时间与声速的乘积即可计算出水深。多波束探头由发射探险头和接收换能器组成,它之所以被称为多波束,是因为有多达60个相互独立的接收换能器,一次声波发射,可由60个接收探头采集60个水深点信号,接收信号由计算机记录。这60个接收换能器呈90°夹角互成1.5°角的扇面分布。这样,它对水下地形测量是以一种全覆盖的方式进行,因此,它与目前常规单波束比较,具有测深点多、测量迅速快捷、全覆盖等优点。正是由于这些优点,它能完成常规方法难以胜任的测量任务,特别是对大比例尺的测绘和特殊要求的水道地形测量,如堤防安全监测、险工险段监测、抛石护岸监测、港口及疏滩工程测量、工程监理监测等
水深测量采用多波束条带方式对水底进行全覆盖测量、多波束系统采集的数据,可以利用其后处理软件(Caris软件)制作各种比例尺的水下地形图,特别是大比例尺(1:500或1:1000)。如果利用常规的测绘方法,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难以满足精度要求,而多波束系统由于其对水下地貌信息一览无余,因此,能满足用户提出的各种比例尺成图的要求,大大地缩短了成图周期。而且可以利用新测图与老测图进行对比,计算其冲淤变化量。整个系统从外业数据采集到室内成图全过程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
多波束系统在防洪减灾中的应用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于多波束系统具有实时监测功能,可以现场监视水下地物地貌的细微变化、因而在堤防安全、溃口、崩岸监测、水下物体摸探及打捞等方面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对龙王庙险段采用多波束系统进行监测,可以从该系统的监视器上清楚地了解堤岸冲刷的状态、抛石护岸的情况等,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江西省彭泽马湖堤段、九江河段堤防进行监测,为堤防整治加固提供了精确的水下地形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