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服务 土地利用数据服务 土地覆盖数据服务 坡度数据服务 土壤侵蚀数据服务 全国各省市DEM数据服务 耕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草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林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水域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地形、地貌、土壤数据服务 分坡度耕地数据服务 全国大宗农作物种植范围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多种卫星遥感数据反演植被覆盖度数据服务 地表反照率数据服务 比辐射率数据服务 地表温度数据服务 地表蒸腾与蒸散数据服务 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服务 叶面积指数数据服务 净初级生产力数据服务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类型分布数据服务 土壤类型质地养分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增强型植被指数数据服务
多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多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湿润指数数据服务 大于0℃积温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光合有效辐射分量数据服务 显热/潜热信息数据服务 波文比信息数据服务 地表净辐射通量数据服务 光合有效辐射数据服务 温度带分区数据服务 山区小气候因子精细数据服务
全国夜间灯光指数数据服务 全国GDP公里格网数据服务 全国建筑物总面积公里格网数据服务 全国人口密度数据服务 全国县级医院分布数据服务 人口调查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收入统计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矿山面积统计及分布数据服务 载畜量及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数据服务 农田分类面积统计数据服务 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数据服务 医疗资源统计数据服务 教育资源统计数据服务 行政辖区信息数据服务
Landsat 8 高分二号 高分一号 SPOT-6卫星影像 法国Pleiades高分卫星 资源三号卫星 风云3号 中巴资源卫星 NOAA/AVHRR MODIS Landsat TM 环境小卫星 Landsat MSS 天绘一号卫星影像
首颗城市定制卫星升空;首颗0.5米遥感卫星发射成功……今年以来,福建省卫星领域频频传来好消息,这其中不乏厦门卫星企业的身影。
布局“空天”,厦门一方面加速卫星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结合,助力城市智慧安全;另一方面,抢抓产业战略机遇期,聚“星”成链,打造卫星应用产业发展高地。目前,厦门卫星应用产业已初具雏形,涵盖北斗导航卫星芯片设计、模块研发、地面设备制造、用户终端制造、信息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细分领域。
精准定制,建设智慧城市
遨游在浩瀚星空,可获取分辨率优于0.75米……自2月底成功发射以来,“厦门·天卫科技壹号”先导星犹如一双灵巧的眼睛俯瞰地球,并且源源不断地将捕捉到的数据信息传输回地面。
“目前,卫星传回的影像数据质量优、对比度清晰、多光谱色彩还原度高,已被运用于厦门的生态环境监测、应急管理等领域。”厦门天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游琴说。
由厦门市政府与厦门天卫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的“厦门·天卫科技壹号”先导星,定位为我省首颗城市定制卫星,瞄准智慧城市建设中的痛点、堵点、难点,定制化精准研发应用。
以厦门的森林火险预警为例,当前相关部门提供的火灾预警数据,预警范围在区级,实际应用中,常因为预警范围过大,造成人力和资源浪费。针对这一问题,“厦门·天卫科技壹号”先导星提供的数据可将城市按照9平方公里的网格进行划分,对每个网格精准监控,预警范围精确到街镇。在此基础上,只要强化高风险网格的应急预案就能有效监管,从而减少森林防火的人力投入。
“数字化时代,数据是关键。”游琴说,与地面设备相比,卫星拥有广覆盖、低时延、低成本等优势,布局卫星产业也就意味着抢占海量的空天数据资源。“厦门·天卫科技壹号”先导星将在海洋监测监查、森林消防监查、应急管理、智慧农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未来,我们还将发射多颗卫星形成组网,建立完整的卫星数据应用体系,为智慧城市‘空天地海’一体化建立提供海量的卫星数据支撑。”游琴表示。
产研融合,加速成果转化
厦门在卫星产业上的先行先试,远不只城市定制卫星的突破。2020年12月22日,由厦门大学参与联合研制的“海丝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创造了多项“第一”——国内高校首颗近海与海岸带遥感卫星;国际首颗C波段轻小型SAR卫星。2021年6月11日,“海丝二号”卫星发射,成为国内高校首颗高分辨多光谱水色小卫星。
依托高校资源和创新研究平台,一项项探海问天的科研项目加速结出硕果。这背后,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效“催化剂”在发挥作用。
“海丝卫星的顺利升空,开辟了国内由高校协同企业单位发射科学卫星的新模式。”“海丝一号”卫星相关负责人表示,“海丝一号”已稳定在轨运行一年多,获取了一万多张高分辨率SAR卫星遥感影像,基本实现了国产SAR小卫星的业务化运行。运行10多个月,“海丝二号”卫星也获得了超2亿平方公里的有效数据。
目前,厦门大学已与福建省招标采购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了海洋遥感技术应用创新研究院(简称“海创院”)。基于“海丝一号”和“海丝二号”卫星,海创院围绕当前海洋领域的热点问题和迫切需求,以卫星遥感产业产学研创为路径,规划和发展“海丝”系列卫星星座,构建海洋信息产业技术研发服务链与成果转化产业链。
“近年来,厦门打造了‘数字福建’卫星通信与海洋监测物联网实验室、导航与位置服务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研发创新平台。”厦门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厦门将积极发挥厦门大学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科研优势,建立卫星互联网技术创新平台,同时支持本地高校、企业开展对接,支持关键技术攻关。
抢抓机遇,产业串珠成链
“厦门卫星应用产业已初具雏形,现有上下游企业主要为卫星技术应用环节。”厦门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上述负责人看来,国家政策的东风、产业结构的红利,以及厦门软件信息产业的扎实基础,共同成就了厦门卫星应用产业的肥沃土壤。如今,一批优质企业抢抓机遇,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崭露头角。在上游卫星元件制造领域,乾照光电创新研发三结砷化镓太阳电池用于航天器电源,科塔电子专心打磨卫星通信射频芯片;中游地面设备制造领域,以雅迅网络、国海中森等为代表的企业,主要聚焦于车载终端、手持终端等通信设备;下游卫星应用服务领域,培育了专注于遥感测绘的精图信息,以及深耕智慧交通的路桥信息、科拓通讯等企业。目前,“厦门卫星导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企业已超过30家,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卫星互联网已被列入国家‘新基建’范畴,厦门要把握政策机遇,融合发展厦门特色的‘通、导、遥’卫星应用产业。”对于未来厦门卫星应用产业的发展,厦门市政协委员吕鑫建议,基于系列卫星资源和技术,结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打造空、天、地、海一体化资源体系,培育“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