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服务 土地利用数据服务 土地覆盖数据服务 坡度数据服务 土壤侵蚀数据服务 全国各省市DEM数据服务 耕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草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林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水域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地形、地貌、土壤数据服务 分坡度耕地数据服务 全国大宗农作物种植范围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多种卫星遥感数据反演植被覆盖度数据服务 地表反照率数据服务 比辐射率数据服务 地表温度数据服务 地表蒸腾与蒸散数据服务 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服务 叶面积指数数据服务 净初级生产力数据服务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类型分布数据服务 土壤类型质地养分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增强型植被指数数据服务
多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多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湿润指数数据服务 大于0℃积温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光合有效辐射分量数据服务 显热/潜热信息数据服务 波文比信息数据服务 地表净辐射通量数据服务 光合有效辐射数据服务 温度带分区数据服务 山区小气候因子精细数据服务
全国夜间灯光指数数据服务 全国GDP公里格网数据服务 全国建筑物总面积公里格网数据服务 全国人口密度数据服务 全国县级医院分布数据服务 人口调查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收入统计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矿山面积统计及分布数据服务 载畜量及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数据服务 农田分类面积统计数据服务 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数据服务 医疗资源统计数据服务 教育资源统计数据服务 行政辖区信息数据服务
Landsat 8 高分二号 高分一号 SPOT-6卫星影像 法国Pleiades高分卫星 资源三号卫星 风云3号 中巴资源卫星 NOAA/AVHRR MODIS Landsat TM 环境小卫星 Landsat MSS 天绘一号卫星影像
今日,成都市政务服务管理和网络理政办公室正式印发《成都市“十四五”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系统谋划了未来五年,成都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路径。
《规划》明确,到2025年,基本实现数字基础设施集约共享、智慧蓉城运行中枢高效运转,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领域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数字经济与智慧蓉城建设深度融合发展,安全支撑牢固可靠,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8大方面、28项指标
系统构建“十四五”期间成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体系
《规划》对标相关规划,立足成都实际,从基础设施、运行中枢、三大重点领域应用场景(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数字经济、协同保障、安全支撑八个方面,采取“定性目标+定量指标”方式,经过专题研讨、意见征求和科学测算后,提出28项指标,系统构建“十四五”期间成都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体系。
根据《规划》,智慧蓉城建设总体架构为:
一个数字基座,即聚焦城市智能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体系、数字使能平台,打造一体化、智能化、集约化的城市数字基座。一个智慧蓉城运行中枢,即组建智慧蓉城运行中心,搭建三级智慧蓉城运行管理平台,提升城市体征监测预警水平,增强事件处置指挥调度能力。三大重点智慧应用领域,即围绕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三大重点领域,推进智慧化应用场景建设。
三大支撑体系,一是双向赋能支撑体系,即构建数字经济与智慧蓉城建设深度融合、双向赋能的发展格局,助力数字经济发展;二是全域安全支撑体系,即围绕安全保障机制、网络安全保障、数据安全防护和安全技术创新,构建全域网络和数据安全支撑体系;三是协同保障支撑体系,即建立完善区域协同、组织管理、法制保障、运营运维保障支撑体系。
围绕建强全域安全支撑体系,《规划》还提出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提高数据安全防护水平,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创新等4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围绕建立协同保障支撑体系,提出推动区域协同,强化组织管理,健全法制规范,创新运营运维等4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全面支撑智慧蓉城建设高效运行。
夯实城市数字基础设施
构筑集约共享新基座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成都将聚焦建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建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建强城市数字使能平台等3大任务,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智慧蓉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建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完善智能感知、网络传输及存算融合基础设施。包括:推动地上、地下基础设施智能化,统筹推进物联感知和视频感知源在市政设施、交通运输、建筑工地、地下管网、河湖管理、公园绿道、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安全应急、治安防控、气象监测等领域部署,提升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能力,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感知体系;加快建设5G、高速光纤宽带,实现双千兆全市覆盖,推进跨行业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推进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实施,推动成都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发展;加快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全力打造天府数据中心集群。
建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在数据资源汇聚共享、数据资源治理提质、数据资源开放应用等方面发力。包括:建设完善“城市数据大脑”,打造市、区(市)县统筹的大数据资源平台体系,推动城市数据资源实时、全样、巨量汇聚共享,实现数据横向协同、纵向赋能,增强城市整体运行管理、决策辅助、应急处置能力;构建良性循环、动态更新的整体化数据治理体系,探索对数据战略、组织机构、制度标准、业务管理、技术手段、专业队伍等实现有机整合;完善全市统一的公共数据开放平台,探索建立政务数据开放“负面清单”制度,重点推动企业信用、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综合交通、公用设施、环境质量等相关领域的数据向社会安全有序开放,鼓励市政公用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事业单位等机构将教育、医疗、就业、旅游、生活等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
建强城市数字使能平台,“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完善并依托智慧空间信息平台,统筹地理信息、遥感影像、实景三维等时空基础数据,构建全市统一地名地址库和“一标多实”数据库,推进全域覆盖、“人、房、户、地、事、物、情”多维数据时空关联融合,增强二三维一体化空间地理信息服务能力。同时,以打造数字孪生城市为目标,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支持向下分级部署,按管理场景需求构建决策支持、模拟仿真、态势推演等二三维可视化模型,支撑城市最小空间单元运行情况的精准研判,实现资源调度的最快速度、最短路径、最优配备。
建设智慧蓉城运行中枢
构建整体智治新模式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围绕建立智慧蓉城运行管理架构、提升城市体征监测预警水平、提升事件处置指挥调度水平等3大任务,加强态势实时感知、风险监测预警、资源统筹调度、线上线下协同等能力建设,促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实现“一云汇数据、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一体防风险”。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成都将构建智慧蓉城运行中心三级体系,即聚焦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和事件高效敏捷处置,依托现有城市运行管理基础,组建面向统筹指挥的市级智慧蓉城运行中心、面向实战枢纽的区(市)县智慧蓉城运行中心、面向联勤联动的镇(街道)智慧蓉城运行中心,构建“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扁平指挥、高效联动、敏捷处置”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为应对城市运行风险、强化城市运行韧性、提升城市智慧治理和服务能力提供关键支撑。
同时,采用统分结合模式,统筹建设市、区(市)县、镇(街道)三级智慧蓉城运行管理平台,市级统一建设运行管理平台、城市运行数字体征体系、市域物联感知体系、数据资源体系、“城市一张图”和标准规范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还将建设“8+N”智慧应用场景体系,即打造智慧大运、疫情防控、交通管理、应急管理、智慧公安、生态环保、水务管理、智慧社区八大领域智慧应用场景,统一接入城市运行管理三级平台,横向打通各领域系统,纵向贯通各层级数据,推动城市运行事件分级分类协同和线上线下联动,在最低层级、最早时间,以相对最小成本,解决最突出问题。围绕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运行监测要求,以文化旅游、消费、养老、教育、体育、农业农村、智慧气象、充电桩、城市建设和管理、企业诉求感知、市民诉求感知等为重点,持续打造N个智慧应用场景,拓展构建或整合优化一批管用好用爱用会用的智慧应用场景,对接城市运行管理三级平台,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打造重点领域应用场景
塑造智慧蓉城新形象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成都将以智慧应用为主线,以数据共享为支撑,以共建共享为保障,推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3大领域智慧化,助力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落地落实。
推进公共管理智慧化,“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在经济管理智慧化、市场监管智慧化、社会管理智慧化、生态环保智慧化等领域发力。包括:
构建“产业生态圈和产业链图谱”,强化重大项目管理,对全市重点产业链构成、协同发展程度和产业链集聚效应等进行跟踪分析、监督检查、量化评估;探索“移动执法”“非现场执法”等智慧执法,建立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智慧平台,推动包容审慎、智能智慧、分类分级监管,提高监管执法数字化、规范化和透明度,着力实现市场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升级“大联动·微治理”平台,推进全科网格建设,实现对网格内“人、地、事、物、情”的全天候、实时化、动态化管理和服务。成都还将大力推动智慧社区建设,编制智慧社区建设规划,发布智慧社区建设导则,汇聚时空地理、电子证照、人流物流等数据,构筑社区一体化“数字底座”,搭建智慧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围绕社区安全、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党建五大板块营建各类应用场景,打造数字“孪生”社区,发展数字家庭。
推进公共服务智慧化,“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惠企政策“一网直达”、政府信息“一网公开”、社会诉求“一键回应”、深化民生服务“在线可及”等领域发力。包括:
以“天府蓉易办”平台为面向企业办事、服务的总入口,提供企业从开办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推动“全程网办”“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实现“办事不求人、办成事不找人”。同时,整合各类涉企政策申报事项,推动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流程再造,实现政策申报“一套材料、一张表格、一键申请、一网通办”。
以“天府市民云”为面向市民生活服务的总入口,面向市民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推动服务能力和服务资源整合,强化各类数据和人工智能(AI)能力应用提升,打造数字化社区便民服务中心。
融合市政府门户网站、市县乡各级政府负责人网络信箱、12345热线、移动客户端等多种渠道,完善全市统一网络理政社会诉求平台,建立完善成德眉资区域12345热线联动机制。
此外,成都还将推进公共安全智慧化,强化重大疫情防控全流程、全环节、全主体闭环管理,打造集数据监测、研判分析、指挥调度等功能于一体的疫情防控数字化管理平台,接入卫健、公安、疾控等市级部门现有指挥系统,贯通国家、省、市、街道、社区五级指挥系统,打造全市疫情防控总指挥中心;推进“互联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食品药品安全信息平台。
助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营造双向赋能新优势
《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围绕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和完善数字经济创新生态等重点任务,推动智慧蓉城建设与数字经济发展双向赋能,构建形成互促互进、良性循环态势。
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建立完善公共数据资源运营机制,推进公共数据资源授权运营,加强政企数据流通通道建设,推动公共数据运营管理全程透明化、可记录、可审计、可追溯,促进数据流通增值;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创新数据要素流通制度机制,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安全合规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价值活力显现。同时,运用联邦学习、多方安全计算等隐私计算技术,构建产品化、模型化、“可用不可见”服务能力,探索公共数据、科学数据、社会数据融合创新应用。
以智慧蓉城建设赋能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期间,成都将推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与智慧蓉城建设深度融合,聚焦智能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平台、智慧化应用场景等智慧蓉城建设项目需求,面向国内外企业定期发布更新城市机会清单;推动工业数字化,加快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培育工业互联网应用新模式,发展智能制造,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创建国家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加速家具制造、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化制造“灯塔工厂”和“成都智造”品牌。
以数字经济发展赋能智慧蓉城建设,成都还将聚焦产业技术变革及数字化、融合化发展,前瞻布局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神经芯片、DNA存储等技术,聚力攻克光刻机、高端工业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超前研发太赫兹通信等前沿技术,加快智慧蓉城建设相关产品研发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