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服务 土地利用数据服务 土地覆盖数据服务 坡度数据服务 土壤侵蚀数据服务 全国各省市DEM数据服务 耕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草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林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水域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地形、地貌、土壤数据服务 分坡度耕地数据服务 全国大宗农作物种植范围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多种卫星遥感数据反演植被覆盖度数据服务 地表反照率数据服务 比辐射率数据服务 地表温度数据服务 地表蒸腾与蒸散数据服务 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服务 叶面积指数数据服务 净初级生产力数据服务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类型分布数据服务 土壤类型质地养分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增强型植被指数数据服务
多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多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湿润指数数据服务 大于0℃积温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光合有效辐射分量数据服务 显热/潜热信息数据服务 波文比信息数据服务 地表净辐射通量数据服务 光合有效辐射数据服务 温度带分区数据服务 山区小气候因子精细数据服务
全国夜间灯光指数数据服务 全国GDP公里格网数据服务 全国建筑物总面积公里格网数据服务 全国人口密度数据服务 全国县级医院分布数据服务 人口调查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收入统计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矿山面积统计及分布数据服务 载畜量及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数据服务 农田分类面积统计数据服务 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数据服务 医疗资源统计数据服务 教育资源统计数据服务 行政辖区信息数据服务
Landsat 8 高分二号 高分一号 SPOT-6卫星影像 法国Pleiades高分卫星 资源三号卫星 风云3号 中巴资源卫星 NOAA/AVHRR MODIS Landsat TM 环境小卫星 Landsat MSS 天绘一号卫星影像
“据测算,2021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3万亿元,逐渐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今日,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新闻发布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王建伟在会上介绍,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行业示范应用,打造产业集群,取得了积极进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基础日益巩固。数据资源极大丰富,总量位居全球前列。产业创新日渐活跃,专利受理总数全球占比近20%。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截至今年5月,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70万个,成为全球首个基于独立组网模式规模建设5G网络的国家,5G基站占移动基站总数的比例达到16%。
二是产业链初步形成。全国遴选出604个大数据典型试点示范,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大数据产品和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北京、上海等地先后成立数据交易所,积极探索数据要素流通利用新业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5%、75.0%,大数据与制造、金融、医疗等领域融合不断加深。
三是生态体系持续优化。区域集聚成效显著,建设了12个大数据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形成14个中国软件名城,建立了首家自主开源基金会。制定并发布了《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等一批国家标准,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快速崛起,初步形成了大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企业不断涌现的发展格局。
王建伟指出,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不断做大做强大数据产业,更好地服务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重点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数据交易平台建设,加快健全数据产权交易和行业自律机制。引导通信、金融、电力等企业开放数据,大力推广DCMM国家标准,提高数据供给体量和质量。着力培育发展数据资产评估、登记结算、交易撮合、争议仲裁等市场运营体系。
二是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前沿领域技术融合,补齐关键核心技术短板,加强标准研制与应用示范,强化标准引领。加强优质产品研发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动产品高端化,加快服务优质化。夯实数字基础设施,着力推动大数据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乘数效应和倍增作用。
三是构建完善产业生态。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持续做好大数据产业试点示范等工作,优化大数据公共服务。推动大数据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水平建设,持续提升产业集群辐射带动能力。
四是筑牢数据安全保障。统筹安全和发展,坚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做好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和做大做强数据安全产业两方面工作。同时,加强大数据国际交流合作,携手推动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