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服务 土地利用数据服务 土地覆盖数据服务 坡度数据服务 土壤侵蚀数据服务 全国各省市DEM数据服务 耕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草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林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水域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地形、地貌、土壤数据服务 分坡度耕地数据服务 全国大宗农作物种植范围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多种卫星遥感数据反演植被覆盖度数据服务 地表反照率数据服务 比辐射率数据服务 地表温度数据服务 地表蒸腾与蒸散数据服务 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服务 叶面积指数数据服务 净初级生产力数据服务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类型分布数据服务 土壤类型质地养分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增强型植被指数数据服务
多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多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湿润指数数据服务 大于0℃积温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光合有效辐射分量数据服务 显热/潜热信息数据服务 波文比信息数据服务 地表净辐射通量数据服务 光合有效辐射数据服务 温度带分区数据服务 山区小气候因子精细数据服务
全国夜间灯光指数数据服务 全国GDP公里格网数据服务 全国建筑物总面积公里格网数据服务 全国人口密度数据服务 全国县级医院分布数据服务 人口调查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收入统计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矿山面积统计及分布数据服务 载畜量及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数据服务 农田分类面积统计数据服务 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数据服务 医疗资源统计数据服务 教育资源统计数据服务 行政辖区信息数据服务
Landsat 8 高分二号 高分一号 SPOT-6卫星影像 法国Pleiades高分卫星 资源三号卫星 风云3号 中巴资源卫星 NOAA/AVHRR MODIS Landsat TM 环境小卫星 Landsat MSS 天绘一号卫星影像
中新网北京2月21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地震发生后,对当地森林生长有何影响?由中国科学家领导完成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地震后产生的地表裂隙,影响震区降水再分配过程,进而改变树木生长过程。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月21日向媒体发布消息说,通过建立全球树轮年表与1900年以来地震事件的时空联系,该所及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梁尔源研究员等研究发现,在中纬度地震带相对干燥的地区,地震后10年内树木生长量显著增加,且对降水响应的敏感性增强,潜在机理可能是地震后产生的地表裂隙促进降水向深层土壤入渗,增加了树木可利用的水分和养分;在年降水量相对较大的区域,震后树木生长显著降低,可能是由于更多入渗增加了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
这项由中国科学家主导并联合加拿大、西班牙同行完成的重要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上线发表,为探索地球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姗副研究员介绍说,全球山地森林面积大于9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森林总面积的23%,多数位于地震带上,常受到地震等地质活动干扰。地震过程释放巨大能量,地震波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不仅造成树木茎干、枝或根断裂、扭曲等物理损伤,还可通过改变土壤结构、水文条件、营养状况、竞争强度等间接影响树木生长。目前,科学家对于地震干扰对全球山地森林树木生长影响的空间格局及其恢复过程尚不清楚。
树轮具有空间分布广泛、时间分辨率高以及连续性强等特点,可记录长期环境变化信息,是研究地震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天然载体。因此,研究团队根据树轮样点受地震影响情况、地理位置并结合气候特征,在全球山地森林中划分七个研究区域,在树轮宽度序列中分离出地震等干扰信息,探究地震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本次研究发现,在全球多个研究区,震后出现树木生长增加与减少的样点,在气候条件或地形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在中纬度多个研究区,地震后多年平均树木生长增加的样点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或不利于降水储存的地区;而在降水量较大的地区,地震后多年平均树木生长普遍下降。在树木生长增加的地区,地震后树木生长对生长季降水的利用率升高,遥感观测的土壤水与降水的相关关系在地震后也减弱,说明土壤水增加。
高姗认为,这些证据表明,地震扰动后产生地表裂隙与松动的树根或岩石与土壤的接触面,有利于大孔隙流的形成,增加生长季降水入渗;在降水较多的地区,过度增加的入渗可能引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不利于树木生长。
梁尔源研究员总结指出,这项研究表明,地震可通过改变地表结构,影响降水再分配过程,从而影响长期树木生长趋势,揭示出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多圈层链式响应的时空过程,是体现地球系统过程与功能的典型案例。同时,树轮的时(长时间跨度)空(多圈层连接)隧道作用,是打破圈层隔离,理解地球系统复杂性的重要研究载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