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服务 土地利用数据服务 土地覆盖数据服务 坡度数据服务 土壤侵蚀数据服务 全国各省市DEM数据服务 耕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草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林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水域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地形、地貌、土壤数据服务 分坡度耕地数据服务 全国大宗农作物种植范围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多种卫星遥感数据反演植被覆盖度数据服务 地表反照率数据服务 比辐射率数据服务 地表温度数据服务 地表蒸腾与蒸散数据服务 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服务 叶面积指数数据服务 净初级生产力数据服务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类型分布数据服务 土壤类型质地养分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增强型植被指数数据服务
多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多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湿润指数数据服务 大于0℃积温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光合有效辐射分量数据服务 显热/潜热信息数据服务 波文比信息数据服务 地表净辐射通量数据服务 光合有效辐射数据服务 温度带分区数据服务 山区小气候因子精细数据服务
全国夜间灯光指数数据服务 全国GDP公里格网数据服务 全国建筑物总面积公里格网数据服务 全国人口密度数据服务 全国县级医院分布数据服务 人口调查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收入统计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矿山面积统计及分布数据服务 载畜量及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数据服务 农田分类面积统计数据服务 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数据服务 医疗资源统计数据服务 教育资源统计数据服务 行政辖区信息数据服务
Landsat 8 高分二号 高分一号 SPOT-6卫星影像 法国Pleiades高分卫星 资源三号卫星 风云3号 中巴资源卫星 NOAA/AVHRR MODIS Landsat TM 环境小卫星 Landsat MSS 天绘一号卫星影像
记者从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了解到,今天,经过近一个月的漂移及业务调试后,风云四号B星(以下简称“B星”)成功接替风云四号A星(以下简称“A星”),在东经105度的静止轨道上恢复业务服务。B星轨位调整后,监测范围进一步西移,能为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服务,提供天气预报、防灾减灾救灾等所需数据支撑。
B星于2021年6月发射升空,此前在东经133度开展监测业务服务。今年2月1日,B星从东经133度起漂;2月19日,定点至东经105度,此后又经历了半个月的业务调试,在3月5日恢复业务服务。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运行控制室副主任郑旭东介绍,此次业务调整是基于对东经105度主业务位置观测的连续性考虑,由B星接替A星在新的轨道上开展监测业务服务。目前,B星正处于“年富力强”阶段,星地系统运行良好,且时空分辨率能达到1分钟、250米,技术性能更优。轨位调整后,B星将在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特别是突发性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中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据悉,B星接替A星后,A星已于3月5日同步启动漂移。A星将从东经105度漂移至东经86.5度,继续开展观测及服务。
新闻链接:“功勋卓著”的风云四号A星
微信启动页面的地球图片曾由它成像、参与过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值班监测、各种大型赛事活动现场及救灾第一线都有它的身影......回顾风云四号A星(以下简称“A星”)的“一生”,可谓“功勋卓著”。
作为我国第二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首发星,A星于2016年12月11日发射,2017年5月漂移至东经105度赤道上空,至今已服役超过7年。A星定位为科研试验星,后又承担我国静止轨道气象观测业务,它如同夜空中的守护者,时刻注视着地球,记录着天空中的变化,为服务国计民生和全球用户作出重要贡献。
A星装载有静止轨道辐射成像仪、静止轨道干涉式红外探测仪、闪电成像仪和空间天气监测仪器包等载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静止轨道大气温湿度三维探测,是世界气象卫星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
A星不仅在技术上实现领先,更在气象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截至2023年12月,以A星为代表的风云家族,为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气象卫星数据产品和天气服务。此外,全球92个国家的1400多名学员接受了相关技术培训。
2017年,A星先后发布首批图像和数据、完成在轨测试、完成在轨交付,标志着中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观测系统实现更新换代。从9月25日17时至28日17时的4天内,手机微信启动页面的地球图片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在全世界范围公开的第一张完整的地球照片,更换为A星的成像图。
2018年5月8日,全部国家级气象业务平台完成风云二号到风云四号A星的业务切换,开创首颗试验星直接投入业务运行的先河。
2022年1月,A星正式承担起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宪章的值班任务。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在台风、强对流、洪涝、火灾、火山喷发、干旱、高温还是冰雪灾害等各类灾害监测评估中,它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支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全面早期预警倡议,以及国际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总台央视记者 刘璐璐 谷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