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服务 土地利用数据服务 土地覆盖数据服务 坡度数据服务 土壤侵蚀数据服务 全国各省市DEM数据服务 耕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草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林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水域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地形、地貌、土壤数据服务 分坡度耕地数据服务 全国大宗农作物种植范围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多种卫星遥感数据反演植被覆盖度数据服务 地表反照率数据服务 比辐射率数据服务 地表温度数据服务 地表蒸腾与蒸散数据服务 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服务 叶面积指数数据服务 净初级生产力数据服务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类型分布数据服务 土壤类型质地养分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增强型植被指数数据服务
多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多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湿润指数数据服务 大于0℃积温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光合有效辐射分量数据服务 显热/潜热信息数据服务 波文比信息数据服务 地表净辐射通量数据服务 光合有效辐射数据服务 温度带分区数据服务 山区小气候因子精细数据服务
全国夜间灯光指数数据服务 全国GDP公里格网数据服务 全国建筑物总面积公里格网数据服务 全国人口密度数据服务 全国县级医院分布数据服务 人口调查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收入统计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矿山面积统计及分布数据服务 载畜量及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数据服务 农田分类面积统计数据服务 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数据服务 医疗资源统计数据服务 教育资源统计数据服务 行政辖区信息数据服务
Landsat 8 高分二号 高分一号 SPOT-6卫星影像 法国Pleiades高分卫星 资源三号卫星 风云3号 中巴资源卫星 NOAA/AVHRR MODIS Landsat TM 环境小卫星 Landsat MSS 天绘一号卫星影像
◎本报记者 刘 霞
来自瑞士和美国等国家的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监测了气候变化对地球自转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他们认为,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正在不断扰乱地球的自转,导致每日时长(即日长)变长。随着气候变化加剧,这一趋势还将加速。相关论文发表于近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杂志。
研究人员警告称,日长变长等变化初时不易被人察觉,但它们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连锁反应,包括迫使人们引入负闰秒,影响太空导航,甚至改变地球内核的状态等。
地球上日长一直在变化
现在,地球上的一天大约持续24小时(即86400秒),但这一时长并非固定不变。大约10亿年前,地球完成一次自转可能仅需19个小时。
在更短的时间尺度上,日长也频繁波动。例如,2020年地球自转速度比1960年有记录以来的任何时候都快。到了2021年,地球的自转速度再次放缓,但人类在2022年6月29日经历了有史以来最短的一天。当天地球自转速度创下最快纪录,比标准时长少了1.59毫秒。
尽管如此,从长期趋势来看,数千年来地球自转的速度一直在放缓,即日长在变长。英国《皇家学会数学与物理学分会学报》的一份报告曾指出,在过去27个世纪里,日长平均每世纪增加约1.8毫秒。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构造板块运动、地核旋转变化以及月球引力的影响。其中,月球目前造成的影响最大。具体而言,月球对地球产生拉力,导致潮汐作用,会逐渐减慢地球的自转速度,导致日长变长。
气候变化或为干扰因素
此外,科学家逐渐认识到,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也在干扰地球自转,导致日长变长。
在过去几十年里,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使得地球极地地区,特别是格陵兰岛和南极洲冰川和冰盖加速融化。融化的水从地球两极流向赤道附近,并在此聚集。这改变了地球的形状,即两极变平、中间略微鼓起。由于更多重量分布于离地球中心更远的地方,导致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其原理类似于滑冰运动员在冰面上以自身为轴旋转时,将手臂由头顶伸向身体两侧会使旋转速度减慢。
在最新研究中,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和阿尔伯塔大学的科学家,运用先进的AI程序,结合现实数据与物理定律,预测了地球自转将随时间如何变化。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大地测量学家贝内迪克特·苏贾表示,他们的模拟结果显示,全球变暖导致的极地冰川融化正在改变地球自转的速度,导致日长变长。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这一趋势也将进一步加速。
苏贾称,气候变化目前使地球上的日长每世纪增加约1.3毫秒。但基于现有的全球温度模型,到21世纪末,气候变化将使地球上的日长每世纪增加2.6毫秒,成为影响地球自转的最大因素。
可能影响精确计时和太空导航
苏贾指出,日长变长最有可能的影响之一是需要引入负闰秒。这意味着在未来的某些日子里,我们需要从全球标准时间中减去一秒,以适应更长的日长。
1971年国际计量大会通过决议:使用“协调世界时”来计量时间。当“协调世界时”和“世界时”之差超过0.9秒时,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就负责对“协调世界时”拨快或拨慢1秒,这就是“闰秒”。“闰秒”有正负之别,“正闰秒”就是加1秒,届时全世界的原子钟都会显示“X:X:60”的奇特时间。而“负闰秒”就是减1秒,即在23时59分58秒就结束了一天。
今年3月28日,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科学家邓肯·卡尔·阿格纽在《自然》杂志刊发论文指出,负闰秒最早可能在2029年出现。
有科学家担忧,引入负闰秒可能会扰乱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计时,因为许多计算机程序默认闰秒都是正的,人们需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重新编程,而这个过程容易出错。
苏贾还指出,日长变长还可能对太空定位导航产生影响。在将太空探测器送到另一颗行星上时,即使微小的时间误差也可能造成显著影响。
苏贾团队警告说,地球自转轴的变化可能还会改变地球内核的自转速度,从而影响日长增加的速度。不过,科学家仍需开展深入研究,探究这种潜在的相互作用。
编辑:刘京京 责任编辑: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