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服务 土地利用数据服务 土地覆盖数据服务 坡度数据服务 土壤侵蚀数据服务 全国各省市DEM数据服务 耕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草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林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水域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地形、地貌、土壤数据服务 分坡度耕地数据服务 全国大宗农作物种植范围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多种卫星遥感数据反演植被覆盖度数据服务 地表反照率数据服务 比辐射率数据服务 地表温度数据服务 地表蒸腾与蒸散数据服务 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服务 叶面积指数数据服务 净初级生产力数据服务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类型分布数据服务 土壤类型质地养分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增强型植被指数数据服务
多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多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湿润指数数据服务 大于0℃积温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光合有效辐射分量数据服务 显热/潜热信息数据服务 波文比信息数据服务 地表净辐射通量数据服务 光合有效辐射数据服务 温度带分区数据服务 山区小气候因子精细数据服务
全国夜间灯光指数数据服务 全国GDP公里格网数据服务 全国建筑物总面积公里格网数据服务 全国人口密度数据服务 全国县级医院分布数据服务 人口调查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收入统计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矿山面积统计及分布数据服务 载畜量及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数据服务 农田分类面积统计数据服务 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数据服务 医疗资源统计数据服务 教育资源统计数据服务 行政辖区信息数据服务
Landsat 8 高分二号 高分一号 SPOT-6卫星影像 法国Pleiades高分卫星 资源三号卫星 风云3号 中巴资源卫星 NOAA/AVHRR MODIS Landsat TM 环境小卫星 Landsat MSS 天绘一号卫星影像
“大部分北斗企业规模都比较小,并且都不怎么挣钱。”
空天信息产业国际生态大会上,重庆数创园董事长杨淳至站在产业园的视角提出了北斗行业当下最现实的问题。
在各类宣传报道中,北斗系统赋能各个行业,已融入大众生活方方面面的描述屡见不鲜。而另一方面,当前国家却仍在大力推进北斗的规模化应用。究其本质,或许正是因为北斗的应用还远未达到预期,或者说北斗系统的潜力还亟待挖掘。
企业市场主体支撑不了千亿级的北斗产业
我们从去年以来,跑了300多家企业,总体感觉行业压力较大,一是大部分企业相对规模比较小,二是大部分企业不挣钱。
比如国内一个做得比较好的北斗产业园花十年聚集了100家企业,去年收入60亿,税收2亿。从这个维度来看,无论是对政府、园区、企业来说,都需要进一步挖掘北斗的产业价值。
分析原因,我觉得有几点:一是技术很牛,但是商业上考究还不够;二是大家重视建设,但运营不够;三是强政府弱企业,很多省份都发布过有关于空天信息产业或北斗的三年行动计划,目标都是千亿级,但市场主体支撑不够,所以我们认为这个产业需要顶层规划、合作、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
数据要素化,是破题的关键
一体化空天数据是产业未来最核心的力量,但是,空天数据的要素化怎么做?
目前空天数据要素化面临几个问题,一是由于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所以数据不能共享,不能拿来广泛应用,这是最大瓶颈。
二是原始数据跟应用需求之间是有鸿沟的,原始数据很难拿来直接交易。所以对于空天数据要素化来说,我们有一个观点,那就是空天数据要跟土地市场一样有三级市场,大规模数据资源要掌握在政府主导的手上,然后授权给有能力的公司对数据进行治理和营运,再赋能给成千上万 的企业去应用。
所以空天数据要素化关键:一是系统的技术架构体系,二是特定的场景,不能泛泛讲场景应用。三是合规的制度保障,围绕数据要素化怎么做,目前很多制度都是缺失的。
数据的要素化有几件关键的事:一是数据基础设施;二是数据标准与规范;三是基于能力而不是基于身份的授权运营;四是商业模式的创新。
国家在推动数据资产入表,如果这个能落实,这对这个行业是大的利好,特别是对财务报表改善也有很大的好处。如果我们金融机构、资本市场能认数据资产,对现金流改善也有好处。
体系化创新,才有规模化应用
今天,大家都在谈规模化场景的应用,我个人理解规模化应用可以从几个维度入手。
一是现在应用单点散点比较多,要形成大的行业生态的繁荣,平台级、行业级的场景非常重要。
二是从建设向营运改变,不能光靠政府采购,用财政去补贴,那这个事将很难做起来,如何从建设向运营改变至关重要。
三是建设模式、运营机制的创新,目前这种建设模式本身是需要创新的,现在的招标不是一个好机制,特别是对于一些行业性、规模性的场景应用来说。
四是对企业进行能力评价,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
五是参与各方利益结构设计以及可持续商业模式的探索,政府、企业等提供数据、治理数据、应用数据的参与者都要有收入回报,长期补贴和一味烧钱都是不可持续的。
北斗是基础设施,不能靠它本身挣钱
我们从产业园的角度目前选择了两个赛道去探索,一是用时空数据帮助网络货运解决业务真实性的问题;二是用时空数据赋能数智健康。
探索下来我们发现,用北斗的创新去解决其他行业的痛点,等其他产业挣钱了再反哺给基础设施,或许是一个可行的道路。
我们认为,北斗是基础设施,不能靠它本身挣钱。而是要用北斗赋能产业,找到大的应用场景来推动产业。
这些场景可能需要政府内部的跨部门协作,充分发挥体制优势。比如网络货运这个事,我们需要市监、交通、税务、公安、银行协同合作才能走通。另外这些应用也需要制度、政策体系化的创新。行业内部也需要开放合作,形成合力共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