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服务 土地利用数据服务 土地覆盖数据服务 坡度数据服务 土壤侵蚀数据服务 全国各省市DEM数据服务 耕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草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林地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水域资源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地形、地貌、土壤数据服务 分坡度耕地数据服务 全国大宗农作物种植范围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多种卫星遥感数据反演植被覆盖度数据服务 地表反照率数据服务 比辐射率数据服务 地表温度数据服务 地表蒸腾与蒸散数据服务 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服务 叶面积指数数据服务 净初级生产力数据服务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类型分布数据服务 土壤类型质地养分数据服务 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增强型植被指数数据服务
多年平均气温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多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湿润指数数据服务 大于0℃积温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光合有效辐射分量数据服务 显热/潜热信息数据服务 波文比信息数据服务 地表净辐射通量数据服务 光合有效辐射数据服务 温度带分区数据服务 山区小气候因子精细数据服务
全国夜间灯光指数数据服务 全国GDP公里格网数据服务 全国建筑物总面积公里格网数据服务 全国人口密度数据服务 全国县级医院分布数据服务 人口调查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收入统计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矿山面积统计及分布数据服务 载畜量及空间分布数据服务 农作物种植面积统计数据服务 农田分类面积统计数据服务 农作物长势遥感监测数据服务 医疗资源统计数据服务 教育资源统计数据服务 行政辖区信息数据服务
Landsat 8 高分二号 高分一号 SPOT-6卫星影像 法国Pleiades高分卫星 资源三号卫星 风云3号 中巴资源卫星 NOAA/AVHRR MODIS Landsat TM 环境小卫星 Landsat MSS 天绘一号卫星影像
台风是海上油气田生产作业的劲敌。以往台风来了,海上作业人员需要全部撤离,海上油气田就会停产,启动“台风生产模式”后则可以在陆地上对海上油田进行远程操控,实现台风期间少停产甚至不停产。
“全体人员请注意!台风临近,接到指令,马上开启‘台风生产模式’,全体人员搭乘12点40分的直升机,撤回陆地!”9月3日早上8点多,望着台风前依然短暂平静的大海,流花油田“海洋石油119”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总监胡天豪通过广播向正在忙碌的员工下达指令。
随后,胡天豪拨打电话给远在240公里之外的深圳中海油大厦的流花油田生产操控中心负责人说:“‘海洋石油119’已切换至‘台风生产模式’,可以接入远程操控。”
在深圳中海油大厦五楼一间约30平方米的办公室门上,贴着一块“流花油田生产操控中心”的标牌。办公室内近十块屏幕实时显示“海洋石油119”的最新生产参数。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生产作业部经理吴意明介绍说,“海洋石油119”满载排水量达19.5万吨,是中国最大极地科考船“雪龙号”的9倍多,能够抵抗百年一遇的台风。以往台风来了,人员全部撤离,“海洋石油119”就会停产,但是现在启动“台风生产模式”后,可以在陆地上遥控无人的油田正常生产。
和台风抢产量
“海洋石油119”的作业地点在南海的流花16-2油田群,是台风“摩羯”的必经之地。9月4日下午,台风“摩羯”已加强为强台风级,中心最大风力17级,路线横扫南海东部油田作业海域。
南海东部油田作为海上第二大、全国第七大油田,现有油田48个、气田9个,在役生产设施47个,离岸100至250公里。台风是海上生产作业的劲敌,而我国南海是世界上台风最高发的海域之一,当海洋石油平台所在海域遭到台风侵袭,从人员撤离到平台恢复生产,通常都会造成3~7天的产量损失。
海上作业人员撤离后,油田就要停产吗?
近年来,中国海油应用智能化技术对部分油气田进行了自动控制系统改造,实现了台风期间的无人化生产。
“台风生产模式”又叫短期无人值守生产模式,是指在台风来临时,海上作业人员全部撤离到陆地后,通过“复制”到陆地的中控系统对一两百公里外的海上设施进行远程操控生产,操作信号通过卫星这个“超级WiFi”进行传输,实现台风期间少停产甚至不停产。
流花油田位于南海深水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平均每年受台风影响关停时间达到7.14天,带来原油产量损失超过8万吨,约合经济损失3亿元。
2019年,位于深圳西南方约200公里的恩平油田在国内率先开始了在海上油田实施“台风生产模式”的尝试,“全国技术能手”、电气技能专家谢永艺是这个项目的技术带头人。他介绍说:“油田生产关停后,必须用海水置换海管内原油。一旦置换不及时,原油凝堵在海管内,疏通时将耗费巨大的时间、人力和物力成本,甚至可能导致上亿元的海管直接报废。”
1000多份图纸、近200条提案建议和上万字的方案……谢永艺和团队成员全力攻关,最终实现深海石油人向台风要产量的愿望。
据统计,自2021年在恩平油田群投用我国首例海上油田“台风生产模式”以来,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相继在流花油田、番禺油田上线“台风生产模式”,截至2023年底累计挽回原油产量损失70多万吨。其中,流花油田于2023年7月建成我国首例深水油田“台风生产模式”,当年即成功应对4次台风考验,挽回原油产量损失超过5万吨。
油田预警先于天气预报
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于9月1日晚上11点,9月4日进入南海东北部海面,随后自东向西穿过南海中北部海面。
8月28日,记者与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流花油田的工作人员一起乘坐直升机来到“海洋石油119”和“海葵一号”。240公里的航程,直升机飞了1个半小时,其间赶上阴云,直升机颠簸得厉害。
“海洋石油119”是中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深水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在2020年5月交付使用,甲板面积相当于2个标准足球场,甲板上集成了14个油气生产功能模块和1个能够容纳150名工作人员的生活楼。每天可以处理原油2.1万立方米、天然气54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占地30万平方米的陆地油气处理厂。
海上平台一般是工作28天,休息28天。8月28日,“海洋石油119”的当班总监是董海,他幽默地说:“台风来临,人必须撤,因为生命重于一切,海上平台进行短期无人生产,我经历过的‘台风生产模式’持续最长的是9天,最短的是我刚下直升机,撤离到陆地上,就让我再回到平台上去。”
当时,董海已提前获知了台风“摩羯”来临的消息,他说:“我们这里离陆地远,要求早撤离,所以损失就大。如果停产9天,就要减少9万吨油的产量!所以,实行‘台风生产模式’势在必行,去年经历了4次台风考验,现在已经很成熟完善了。台风抢不走我们的产量了。”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科技与信息化部经理张卫卫告诉记者,“台风生产模式”的启动不是靠天气预报以及相关部门的预警,而是油田自有一套检测预警、启动方式,一般比公共预警更早、更严格。
惊心动魄的海上大撤离
9月3日傍晚,随着最后一班直升机飞离番禺油田,在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正面袭击南海东部油田前,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已完成海上全部作业人员的撤离工作。
“最初几次启动‘台风生产模式’时我们非常紧张,目前已经习惯了。公司有着完善的工作流程,按照预案去执行就能够保障人员安全和油田在无人的情况下正常生产。”胡天豪说。
此次“摩羯”台风恰逢“海洋石油119”刚刚完成了“台风生产模式”的升级和测试,并将在台风期间首次使用中压燃气系统为透平和锅炉供应燃料气。胡天豪说:“这次台风正好给了我们一个实战检验装备的机会,既是一场挑战,也是一场机遇。”
撤离期间,各部门按照之前制定的《自控模式生产、人员撤离时间轴》开展着各项工作,共计近百项任务需要完成。
截至9月3日晚,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共动用直升机242架次、船舶8船次,把海上作业人员6600多人全部安全撤回陆地。
第一批撤回陆地、负责远程操控的“海洋石油119”生产监督李林虎通过电话向记者讲述当天的情形:“我们通过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海上的最新动态。依托这些‘眼睛’,作业人员可以在陆地实现对海上设施设备的控制,帮助油田在台风来时不停产。”
张卫卫表示,虽然与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尚有差距,但“台风生产模式”的探索已经为大幅提升了我国海上油气田自动化程度,为我国在智能油气田建设方面追赶国际先进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而这场与台风的智慧之战也会一直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