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预祝您龙年大吉,万事如意, 过节期间, 大家如需数据服务,请拨打400 或直接添加客服微信,再祝大家龙年,心想事成。
关注我们 新浪 腾讯
数据订购
推荐新闻
销售咨询
电话:400-998-6208
010-84896208
010-84896208-823
综合咨询:2206260
2863548516
2629602953

地信人的世界正在飞速变化

来源:泰伯网 日期:2019年07月18日

  此前一直“自己人跟自己人玩”,感觉 “挺不错”的测绘地信人,今年被频频“插刀”:阿里买了千方、建了时空数据云平台,华为拿到甲级测绘资质、“鸿蒙”系统兼顾自动驾驶,滴滴“顺手”就把车站、机场的三维建模给做了……


  世界变化太快,回顾过去一年,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地信人的感受,那就是“难”。仿佛一夕之间,AI、云计算和GIS同样成为了行业名词;数据必须上云,“数据大”再无活路;企业目标也从发展扩张,缩回到“活着”。


  测绘地信从业者迷茫有之,焦虑有之,希望也有之,通过几位处于不同阶段的从业者,听听他们的直观感受。



  01 H先生:某大型地信企业管理层,在职


  过去这段时间确实过的比较艰难,甚至可以说遭遇了近20年来最差的形势,而且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有太大好转。但这不仅仅是行业的问题,也是整体经济环境造成的。


  2018年进入人工智能时代,既然能称之为一个时代,所有行业都会被裹挟着向前走,没办法避开。以前各个行业互不干涉,地信行业可以关起门玩自己的,现在,门被打破了。阿里、平安等各个巨头已经涌入,华为拿到甲级测绘资质也出乎很多人意料,根本没想到他们会做这块。不是打乱仗,而是没仗可打,像智慧城市这种大项目都被这些巨头拿下了,传统地信企业做的智慧城市项目,其实就是给他们提供些数据而已。虽然现在这些巨头在地信领域还有不少没有深入到的地方,但如果他们想做,恐怕只是时间问题。


  也确实能够看到,我们对智慧城市的理解,能做到的事情,比起他们还有很大差距。地理信息的确是智慧城市的构建基础,但最终还是要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问题,我们之前做的东西和大众没有直接关系,但巨头们早已深入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出发点就不一样。


  此外,政府对基础建设投资的减少对我们这个行业有很大影响,不少已经做了的项目回款难,甚至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采用“画饼式”的方法,两个项目打包招商,第一个项目明确告诉你没钱,但是第二个项目会有钱。怎么接,敢不敢接,就需要企业自己判断。


  这种时候企业和个人都面临严峻考验,最根本还是要练好内功,让自身具备核心竞争力。我们企业采用稳健健康的发展模式,不会盲目扩张,投资方面也在控制。很难去开源的情况下,就必须先考虑节流。


  一些品牌宣传和市场方面的工作和活动计划取消了,比如今年原本计划召开一个全国范围的大会,还考虑做一个公司的庆典,但基于现状就都取消了,媒体投放更是早就不做了。少了项目和活动,原有的一些人员也会进行精简,有不少职位还没招到人就又被撤下来了。人力资本是最大的消耗,有些地信企业因为裁员上了新闻,但我认为未来裁员将会是很常见的事,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首先公司要考虑的是怎么活下来。听说有一个同行企业去年招的500人,现在已经裁掉了300人。


  我个人是有紧迫感的,年纪不轻了还没有跳出这个圈子,去其他行业也没有太多竞争优势,所以仍然会扎根在这个行业。当然,丰富的经验和积累的资源都是优势,和年轻人比主要看是不是还愿意做,认不认可自己所在的行业和所做的事,有没有动力。自己也需要更多地学习,了解行业和外界的更多变化,不能自以为是。



  02 L先生:某地信测绘研究所专家,跳槽中


  最近这几年确实是科技大爆炸,室内导航啊,5G通信啊,天上的各种通信、遥感低轨卫星简直就像不要钱,新的变化应接不暇。不要说深度学习,就算是每天看新闻都有些看不过来。


  时代在进步,虽然我已经过了40岁,但还是有焦虑感和紧迫感,对工作还有追求,所以想往高处走。


  事业单位工作节奏慢,除了业务之外的杂事也比较耽误精力,个人发展遇到了瓶颈,所以我离开了之前的单位。离职以后也有几家地信企业或者单位联系我,希望我过去做专家。但是我了解了一下,发现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还是太基础,并不重视技术,有些甚至就是简单的接项目发包,拿项目基本靠关系,或者靠低价竞争。新技术、新设备不断推出,有些传统的地信工作已经可以用机器代替了,一线从业人员甚至都不需要具备专业地信知识。这种地方是没有发展的,即使待遇还不错,但我的研究能力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最后都放弃了。


  我现在不准备在最基础的地信行业做了,目前比较倾向的这家企业背靠大集团,有实力,也有研发魄力,不少业务与地信的技术结合也比较紧密,和我的专业匹配度非常高。去了不管干什么,我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国家测绘局撤销之后,各地方相关的事业单位或拆分,或合并,也有不少变化,自负盈亏的压力都比较大,更别提民营企业,竞争环境更加残酷。加上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导致原来互联网、IT领域的企业,现在都跨界来做地信,市场环境就更复杂了。


  有些人说地信苦,想要离开或者转行,不是单纯的怕苦怕累,而是在原来的单位或者企业里看不到希望。但如何决定,还是要看个人情况。


  大家都知道,互联网企业35岁是一道坎,当然经验、人脉、专业能力、工作态度和表达能力都很重要,优秀的人才年纪也会相对放宽。选择个人出路的时候,需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能力综合考量。说实话,现在其他行业就业环境也不太好,地信测绘只要不怕吃苦,起码还是有活干的。



  03 Y先生:原体制内技术人员,刚转行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现在已经不是“测绘人”了,只能说是“前测绘人”,现在已经转向赛博测绘方向了。


  其实做出这个选择,也是因为行业的变化。测绘地信市场空间越来越逼仄,不仅传统市场由于政策、环境、技术等变化空间越来越小,还被互联网、IT等企业跨行入侵,遭遇“两头堵”。


  WGDC大会上有位嘉宾演讲的时候提到,全中国将近2万个测绘资质单位,有40多万的测绘从业人员。在过去20年当中,测量设备的普及化、工地化基本实现,如今市场已经接近饱和。也就是说,低标准的传统测绘市场这些好吃的 “软饭”已经被吃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些难啃的“硬骨头”。


  或者说,不仅是行业变了,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整个社会都变了。我们研究地理,有一条“地理学第一定律”,可以翻译为“凡相靠近的,必然相似”。但现在“代沟”“圈子”“同床异梦”这样看似违背这一定律的现象层出不穷,互联网时代打破了原有的空间概念,本身就在侵蚀地理信息行业的市场,连地理学第一定律都需要转变方式去理解了,行业怎么可能不变呢?


  但随着互联网的很多规律,其实和传统地理学的规律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也是互联网被称为“网络空间”“赛博空间”的重要原因,也是我转向赛博测绘的根本原因,因为我认为这将是未来的蓝海。


  在这个领域,地理信息基本用不上了,主要还是最抽象的原理和方法。说实话,像测量平差、空间模型、投影计算这些东西,绝大多数人出了校门就忘了,天天就操作仪器,这样迟早会有麻烦的。有很多学生抱怨学校教的东西落伍了,但话又说回来,仪器天天更新换代,操作流程天天在改,不去掌握一点几十年不变的东西,很快就会被淘汰。


  这是我对行业变化的一些体会,也算是自己转行的一点小经验吧。

  

 

声明:GimCloud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京ICP备08100627号-2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