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预祝您龙年大吉,万事如意, 过节期间, 大家如需数据服务,请拨打400 或直接添加客服微信,再祝大家龙年,心想事成。
关注我们 新浪 腾讯
数据订购
推荐新闻
销售咨询
电话:400-998-6208
010-84896208
010-84896208-823
综合咨询:2206260
2863548516
2629602953

中国勇士完成世界最高峰登顶测量——专访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杨宏山

来源:中国测绘学会 日期:2020年12月30日
珠峰测量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求知探索精神,是人类了解和认识地球的一个重要标志。2020年,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60周年,中国首次精确测定并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

1975年珠峰高程测量,我国首次将测量觇标竖立于珠峰之巅,并精确测得珠峰海拔高程为8848.13米。2005年珠峰高程复测,采用了传统大地测量与卫星测量结合的技术方法,并首次在珠峰峰顶测量中利用冰雪雷达探测仪测量冰雪厚度,经过严密计算,获得珠穆朗玛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

2020年5月27日,又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中国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员登顶珠穆朗玛峰。我国采用了自行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以及以国产设备为主的测量仪器,集中展示了我国最先进的测绘科技。创造了首次将重力测量由2005年的7790米推进到珠峰峰顶、首次在珠峰区域开展航空重力和遥感综合调查、首次实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极寒低压环境下的高精度应用等多个首次,取得了更可靠、精度更高的珠峰高程数据。

每次珠峰测量,都体现了我国测绘技术的不断进步,彰显了我国测绘技术的最高水平,体现着中国测绘人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作为此次珠峰测量项目组织实施组组长,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杨宏山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感慨,“发扬前辈开创事业、敢打敢拼的英雄气慨,确保珠峰高程测量顺利实施、圆满完成,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我们做到了。”这一天来得太不容易,两个小时的采访,杨宏山动情讲述着测量登山队员登顶的故事,仿佛这一刻就在昨天。

中国勇士完成世界最高峰登顶测量——专访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杨宏山

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杨宏山

国产设备

使用国产仪器,展现国家测绘实力

上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末进入测绘行业的杨宏山说,这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习近平主席2019年10月对尼泊尔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尼泊尔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联合声明》提出,考虑到珠穆朗玛峰是中尼两国友谊的永恒象征,双方愿推进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合作。双方将共同宣布珠峰高程并开展科研合作。所以说“这是一次崭新的测量,我们称之为‘2020珠峰高程测量’,并非‘珠峰复测’。”

杨宏山说,去年10月中尼《联合声明》公布后他才得知2020珠峰高程测量这项工作,“珠峰测量的‘窗口期’是每年5月份,意味着我们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做准备。自然资源部组织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各方精锐力量,制定实施方案。陈俊勇、杨元喜两位院士领衔的专家组对实施方案审查后认为,‘综合运用GNSS卫星测量、精密水准测量、光电测距、雪深雷达测量、重力测量等多种传统和现代测绘手段精确测定珠峰高程的技术路线科学合理’”。

杨宏山说,“这次我们希望用上国产设备,希望把所有国产设备都能带上去。”有了这个计划后,他们马上联系各方进行设备研制和检测。

杨宏山坦承,“珠峰测量技术创新点的突破具有极大困难和不确定性,为了配合国产测量装备的定制和创新,杨宏山带领队伍做了诸多检验,比如重力仪反复改进。刚开始他们使用的重力仪是外置开关,有一次带出使用很快就没电了,原来是由于不小心触碰到开关导致‘跑电’。”在他们的提议下,厂家把外置开关改进为内置开关,并设置了按键延时开机。“如果没及早发现这个问题,到海拔7790米充电将相当困难”,杨宏山介绍,从使用成熟的进口仪器转为操作研制阶段的国产设备,大大增加了测量人员的工作量,不过,“就这样一点一点改进,我们的测量人员和厂商都很努力”。

施测队伍

国测一大队,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标杆队

就这样反复研制修改,直到今年4月,国测一大队终于拿到主要国产设备成品,“这时,时间已经很紧张了,最大的压力是我们对设备仪器没有把握,仪器测试单位也不敢下定论”,杨宏山说。

这对测绘人员来说,绝对是一场挑战。不过杨宏山有很大信心,除了国测一大队的“金字招牌”,还有人员训练的良好状态。当时在国测一大队招募队员,“我们的队员报名非常积极,一下20多人报名,即便有些家属有担心”,最后选定10人,从年前开始在北京怀柔集训。临近年关时,新冠疫情爆发,队员们一咬牙,都决定不回家过年了,“大家一方面担心人员流动造成疫情传播加快,另一方面,来来回回需要隔离,耽误时间。”杨宏山感慨,“我们的队员让人特别感动。”

这次登顶,“到7790米时,国家登山队的同志认为我们测绘队员的状态不亚于专业登山队员,完全没有不适应的情况”。

在设备、人员充分准备时,各项协调工作也在同步推进,受疫情影响,杨宏山在4月初终于踏上了西藏之路,“我们到西藏自治区办公厅、外办、自然资源厅、体育局、气象局、林草局、通信局等单位,几乎把当地所有部门都协调了个遍”。杨宏山分析,这一步很关键,解决了很多突发的保障工作。比如,今年4月下旬,从尼泊尔定制的400多个高海拔专用氧气瓶因疫情无法入关,西藏自治区办公厅、外办给了大力支持,尼泊尔“隔空送货”,才把这批氧气瓶顺利运到位。

还有各个部门的支持和帮助,西藏体育局提供登山队员、高山向导、所有营地建设、后勤保障;西藏林草局指引队员进入保护区;气象局施放气球,搜集高空气象数据;日喀则医疗队给队伍做体检……当地政府、自然资源厅领导三次到实地看望登山队伍,“这些暖心之举极大鼓舞了士气”。

国家使命

三次冲顶,为了不灭的信念

《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们三次冲顶,两次因流雪和天气原因下撤,登顶的窗口期即将关闭,队员们的体力消耗和心理变化,这种压力难以想象。”杨宏山说。压力有来自于队员应对异常恶劣环境不适应的担忧,有来自于登顶能否成功、峰顶测量能否正常进行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还有来自于我们每位队员“只能成功,不可失败”的信念。

杨宏山到2020珠峰高程测量大本营去了四次,第一次登顶失败后,“就在山上组织了一次主题党日活动”,这次,大家“劲头还不错”,每个人都做了发言。在杨宏山看来,前期工作做得相当扎实,但这件事本身难度大,大家开始都非常乐观,“谁知道老天爷让你磨难一下”。所以,我说要“不忘初心,迎难而上”。

10天之后,第二次冲顶时发现8000米以上积雪超过1米,寸步难行。杨宏山再去大本营时,“大家有点失望,倒不悲观。但这时候,只剩一个不确定的窗口期,紧张情绪蔓延比较明显”。杨宏山当时建议再组织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主题是“遇到困难我们怎么办”。大家从再次学习习近平主席给国测一大队老队员老党员的回信开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关键时候必须放弃一些东西,不要瞻前顾后,都是为了把本职工作做好,更是为了党和国家交给你的光荣使命”。每一个参会人员都发言,这一次,大家抛开“包袱”,排除“杂念”,最后大家达成共识:排除干扰,获取数据。杨宏山说:“这八个字,让人心稳定了。”
“整个过程极度纠结和煎熬,当四面八方的意见和信息都汇到这里,压力也集中到这里。我想得比较多,加上缺氧,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杨宏山说,“每个人都有压力,测量登山队的同志压力更大。”。
“这个压力必须扛住。”杨宏山说,“最后登顶谁上、什么设备上,必须要尊重生命,尊重科学。经再三权衡,我们拿出一个‘渐进’方案,或者说‘渐退’方案。”

“做‘减法’需要智慧和勇气”,杨宏山列出四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所有人员和设备全上;第二个方案是天气不理想情况下,先减重力仪;第三个方案是国产GNSS接收机减1台;第四个方案是非必用设备都不上。最后的结果是,“重力仪上去了,雪深雷达上去了,国产的GNSS接收设备上了,测量队员没上去。部里也认为我们这次任务完成得很好。”杨宏山说,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是一个最好的结果。

从自然条件来看,第三次冲顶不比前两次好,而且天气异常。“登山队员都说,登了大半辈子山,没碰到过这种天气。”一是遇上印度洋的洋流,多气旋性风暴;二是正常情况下,到海拔6000米、7000米高度以上就没雪了,但这次登到海拔7000米以上时还在下雪。而且一直到登顶都有云覆盖,极度不利于登山和观测。

“极端天气往上派人,你说压力大不大?”杨宏山坦言。当时,珠峰高程测量现场总指挥李国鹏、登山队队长王勇峰睡不着,俩人早上6点多就在外面乱石地上,一遍一遍地走,担心“人员身体状况行不行?休息足不足?干粮够不够?装备能不能正常运转?国产仪器能不能适用……”这些问题在脑子里一遍一遍“环绕”。

当时,重力仪吊在帐篷里不能倾倒,每天要专人“抱”守,队员守了11天10夜,他们每天喝的是融冰,也顾不上拉不拉肚子;吃的是方便面、藏粑,用水泡一泡;睡在一个小帐篷里,身体的热量把周边的雪都融化了,地面全是水。
5月27日第三次冲顶已经是最后期限,到6月份的雨季就无法开展施测了。“华山路一条,挑了骨干,硬往上冲。”杨宏山说,“当然是充分估计了人员身体状况和天气数据,并非盲目冲。”

测绘人才

续写测绘情怀,一代更比一代强

“2020年珠峰测量再一次验证,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国测一大队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变,严谨踏实的作风没有变,党员干部冲在前面、干在前头的传统没有变。”杨宏山感叹,随着社会环境、测绘体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成为一个新命题,“只有班子有凝聚力、有思路、有想法,队伍才有带得起的可能,新技术促进队伍有事可为,人员才能有所作为,才能留得住人才”。

在杨宏山看来,现在的新生力量门槛很高,“学历要求全日制应届本科,很多还要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还要肯干、能干,多面”。现在的年轻人跟老一辈测绘人不同,他们的精神品质范畴更加多元,比如,老一辈面对高强度工作任务时,在当时的技术和装备条件下,更多的是埋头苦干,但现在的年轻人则要更加注重创新巧干,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工作质效。同时,要更多地考虑如何为年轻人创造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让他们最大限度释放个人能量,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打破论资排辈的用人机制,给年轻人充分信任,让他们尽情发光发热;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从点滴出发,让年轻人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来实现个人与单位集体共同阔步前行。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外围的,是一种导向、一种氛围,一种文化。

杨宏山并不认为现在的年轻人缺乏吃苦精神,从历史规律来看,“一代更比一代强”。2016年做陕西山阳山体滑坡重大灾害应急测绘时,他看到冲在最前面,坚守在一线的全是80后、90后的年轻测绘人,他们有些守在山上连夜实时观测,比专业救援队伍撤得还晚。杨宏山说,“关键时刻我们的年轻人绝对是站得出、顶得上、拿得下的,在这点上,我都感到很骄傲。”

对话关于珠峰测量:数据处理有诸多创新

记者:2020珠峰高程测量在技术路线、技术方案、数据获取等方面有什么独特之处?

杨宏山:2020珠峰高程测量分四个环节,第一,外业环节,就是采集外业数据,这个数据采集工作量、数据量非常大,不能直接发布。第二,内业数据处理,将采集的数据,包括GNSS数据、水准数据、重力数据等进行综合处理,珠峰高程测量的数据处理就在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直属单位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处理中心。第三,质量检验,对外业观测数据和内业数据处理成果进行检验。第四,与尼泊尔沟通共同发布数据,双方技术专家要把两国不同的高程基准、观测数据在这次珠峰测量上进行最优融合。

记者:这一次数据如何处理?

杨宏山:按既定计划进行。这次数据量非常大,数据获取时间长,又增加了新设备,最终会增加一些内容。同时,这次内业处理范围更广,包括多种卫星导航系统数据、陆态网数据、航空重力数据等等,显著提升了大地水准面的精度,这也使得数据处理遇到的不确定性更大,需要有诸多创新。我们在数据综合处理计算时,利用了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心的资源与云计算技术,自主研发了多项计算软件、检验软件等,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大数据中心可以24小时工作,解放人力。

对国产测绘设备的建议

记者:通过这次珠峰测量,您对国产仪器、国产设备的发展有何建议?

杨宏山:现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爱国的心情是一样的,都希望能填补国内空白,减少对国外产品的依赖。同时,我们希望企业在测绘设备,包括硬件、装备方面提前介入,减少与实际的距离。

现在要想赶超国际水平,就得使产品成熟周期缩短,最好的办法是加快建立“学研产用”的孵化基地,多领域一起来研发装备。这个工作必须做,否则产品成熟太慢。这次国产设备已经经受了检验,相信下次肯定比现在更成熟。我希望国产仪器更轻便,获取数据更便捷。
声明:GimCloud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京ICP备08100627号-2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4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