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样带生态可持续性研究

作者:岳书平   出版商:中国科学院   出版日期:2008 年 6 月
摘  要:样带是研究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关系的最重要和有效的途径之一。中国东北森林-草原陆地样带是在全球变化研究中沿降水量梯度设立的一条样带,是我国第一条国际性的全球变化研究样带,其土地利用格局在空间上表现为森林区—农林交错区—农业区—农牧交错区—牧区的完整序列与过渡,土地利用强度也存在显著的变化。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该样带某些地区出现生态系统退化现象,制约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发挥,严重影响了该区生态可持续能力的高低。目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可持续性已成为生态学者密切关注的论题。因此,本文选取IGBP(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Programme)在全球设置的15 条样带之一的中国东北样带(NECT, North East China Transect)作为研究区,沿降水的梯度变化方向在不同生态类型区选取典型市(县),利用遥感和GIS 手段获取并处理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数据,从系统演替过程来分析各典型区的生态可持续性变化规律,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保护政策提供依据。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综合当前关于生态可持续性的研究成果,根据NECT 各类型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参照相关可持续性指标体系建立原则,运用压力—状态—恢复力概念模型(简称PSR 模型),选取通用指标和区域特征指标构建NECT 不同类型区生态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2)从国内外生态区划、生态土地分类和生态—生产范式的研究和发展入手,根据研究区气候、地形地貌、植被、土壤及土地利用等特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运用经验判别法和地球信息系统技术完成生态环境区划方案。(3)在生态环境区划的基础上,分别在林区、农林交错区、农区、农牧交错区及牧区选取典型市(县)作为研究区,采用多时期大比例尺的空间数据,运用AHP—信息熵—空间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计算各评价指标对生态可持续性的模糊隶属度,分析各典型区生态可持续性的动态演变及其空间分异规律。(4)选取基于货币量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法,运用Costanza等人的估算方法分析各典型区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规律,并将其与上述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达到验证评价结果科学性的目的。(5)在生态可持续性演变过程及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情景分析法对东北样带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的未来变化情景进行分析,以期为各区域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献!
声明:本站文献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用途,请于浏览后24小时内删除。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