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户土地利用阶段差异及其对粮食生产和生态的影响

作者:孔祥斌,张凤荣   出版商:地理科学进展   出版日期:2008 年 3 月
摘  要:土地利用通过改变陆地表面形态和土地利用强度对全球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产生了重要响,在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和保证生态多功能方面进行有效权衡是全球科学家关注的问题。中国处在快速的经济发展转变过程中.研究中国的土地利用变化对于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变化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农户特征出发,率先提出了中国农户土地利用的四个阶段,分析了四个阶段的土地利用特征及其对于粮食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影响。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中国农户存在“物质生存型”、“物质生产和利润优化型”、“利润最大化”和“景观效用最大化”四个阶段。在“物质生存型”阶段.农户土地利用满足家庭物质消费需求.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低.粮食安全水平低.农地的多功能得到发挥:在第二个阶段,农户土地利用处于“物质生产和利润优化阶段”.农户土地利用集约度化程度提高.农地的生产功能不断得到强化,农地的其他功能不断弱化。此时的粮食生产接近粮食的技术生产水平,却是中国目前粮食安全的保障:在农户土地利用的“利润最大化”阶段.农户土地利用转型以效益为核心,耕地粮食水平与耕地的技术生产水平差异巨大,但是耕地的生产潜力最大.通过土地产权制度创新,可以实现耕地生产能力,耕地的生产功能强化,而耕地的其他功能弱化;在农户土地利用的“景观效用最大化”阶段.农户土地利用目标以发挥农地的多功能为主.而弱化了其生产功能。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存在的长期性,农户的四种类型将长期存在,根据农户土地利用阶段性特征.进行农户土地利用预期转型特征。制定既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可以保障全球生态安全的政策。
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献!
声明:本站文献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用途,请于浏览后24小时内删除。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