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我国资源和环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

作者:布和敖斯尔   出版商:科学导报   出版日期:1997 年 8 月
摘  要:称为正在走“中国特色的遥感”发展的道路。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水、热和土地等农业自然条件的区域差异显著,为了掌握我国资源与环境国情,近30年来开展了遥感环境监测和遥感资源调查,不断积累了土地覆盖动态、森林/草场动态、海洋动态等方面的资料和经验,正在建设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资源与环境动态方面的国家和区域空间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为东亚区域和我国土地利用、资源布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一、土地覆盖变化的遥感监测土地覆盖(La侧一Cover)是指地球表面土地的属性、类型和分布,例如森林、草地、农田、水域、沙漠、裸地、冰川雪地等,是在地球表层水、气、植被、岩石与生物(包括人)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其变化可反映一个区域自然环境总体的变化趋势,也直接或间接记录着人类活动的累积变化。在遥感平台上获得的是这些地物不同的电磁波辐射,通过解译、纠正和特征提取,可以直接获得地表土地覆盖状态的数据和信息,如果再赋给人类开发利用土地目的、用途和程度等的信息,即输入土地利用调查信息,可以进一步获得地表土地利用状态的数据和信息。1.70年代前以单要素的遥感监测为主70年代前的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中,由于各部门需要和遥感传感器发展、图像信息解译技术等方面所限,同时也无法存贮大容量数据和信息,在土地覆盖的遥感监测中以某单一土地覆盖类型的监测为主。例如,我国水利部门早在3o年代就开展过黄河河道变迁研究、杭州湾泥沙淤积摄影等有关地表水体变化的土地覆盖单要素的遥感调查。在5o年代,我国林业部门在大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地开展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资源估算等土地覆盖单要素遥感调查。到了60年代,结合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农业资源调查,主要应用航空黑白像片,开展了土地覆盖多要素的综合调查和解译、制图试验工作。1962年在海南岛曾用黑白航空像片进行了农业自然条件的判读和解译、制图编制了系列专题图。1963年,结合应用黑白航空像片和陆地卫星多波段影像(LandsatTM和MSS),对我国亚热带、热带山地的土地利用、森林覆盖、森林资源动态进行调查,分析了热带季雨林林相,探讨了水、热条件变化背景下,亚热带经济作物种植的上限。1965年至1967年间还开展了山区泥石流、滑坡、活动断裂和西南高山冰川动态的遥感地质调查研究。
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献!
声明:本站文献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用途,请于浏览后24小时内删除。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