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

作者:赵哈林,赵学勇,张铜会,周瑞莲   出版商:地球科学进展   出版日期:2002 年 10 月
摘  要: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主要分布于降水量300~450 mm,干燥度1~2的内蒙古高原南缘和长城沿线,其东界和南界为黑龙江的龙江、安达,吉林的乾安和长岭,辽宁的康平、阜新,河北的丰宁、淮安,山西的浑源、五寨,陕西神木、榆林,甘肃环县,宁夏同心;其西界和北界为内蒙古的陈巴尔虎旗、乌兰浩特、林西、多伦、托克托、鄂托克和宁夏盐池。行政区划涉及9省106个旗(县市),总面积654 564 km2。全区耕地总面积804.69万hm2,人均占有耕地0.32 hm2,农、林、牧用地比例为1.0B1.17B3.67。主要生态问题为:沙漠化急剧发展、可利用土地资源锐减;草地退化、沙化、盐渍化严重,承载力急剧下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其原因除了受自然不利因素影响和现代人为强烈干扰外,还有沙漠化的历史烙印、现代农牧交错带的北移错位和经济地理三大原因。该区的退化生态治理应注意:大部分地区要逐步用榆、柳、松、杏等乡土树种取代高耗水肥的杨树树种,采取以灌木为主的乔灌草结合的带状造林方式,建立类似原生植被的人工疏林草原植被,充分发挥其生态屏障作用。农业应以发展灌溉农业和保护型农业为主攻方向,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大力提高生产水平、防止土地沙漠化。
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献!
声明:本站文献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用途,请于浏览后24小时内删除。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