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aBP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突变的幅度与速率

作者:方修琦,江海洲,连鹏灵   出版商:地学前缘   出版日期:2002 年 3 月
摘  要:考古信息与历史文献记载一样是环境演变研究中独具特色的信息源。文章以考古信息为依据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3 500 aBP前后降水突变的幅度与速率进行了推断。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在年降水量250~400 mm的地区,降水变化对该地带的影响十分显著。在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内的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晋西北地区,大量的考古遗存详细记录了3 500 aBP前后该地区内土地利用性质的时空变化过程,可以用来定量地估算3 500 aBP降水突变的幅度和速率4200~3400aBP期间,在内蒙古中南部及陕北、晋西北地区先后发育了朱开沟文化和李家崖文化。文化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从朱开沟一期到朱开沟二期为第一阶段(cal.4 000~3 800 aBP),在朱开沟文化区发生了从农业文化转变为农牧交错文化、进而变为畜牧业文化的过程,相当于从农业区的北界变为农牧交错区的北界;从朱开沟文化二期结束到李家崖文化为第二阶段(cal.3 800~3 400 aBP),期间农牧交错带的北界显著地向东南退缩。上述考古学文化的变化可以看作是人类对3 500 aBP前后降水突变的响应。4 000 aBP前后是从农业文化向半农半牧文化转变的临界点,其降水量大致与现代农牧交错带南界的降水量相当,为350~400 mm;3 800 aBP前后是从半农半牧文化向牧业文化转变的临界点,其降水量与现代农牧交错带北界处的降水量相当,即为250~300 mm,两相对比,从4 000 aBP到3 800 aBP的200 a中降水至少减少100 mm。从cal13 800~3 400 aBP,农牧交错区北界的位置向东南退缩,相当于从现代年等雨量线400 mm左右一线南移到现450~500 mm左右一线,400 a中降水量减少50~100 mm左右。因此,从cal14000~3 400 aBP的600 a中,降水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降水量总计减少150~200 mm,降水减少的平均速率为25~33 mm/100 a。
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献!
声明:本站文献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用途,请于浏览后24小时内删除。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