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湿地不同群落下土壤有机质的差异研究

作者:高 鑫   出版商: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出版日期:2016 年 9 月

据黄河三角洲的碱蓬群落、芦苇群落、柽柳群落和棉田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分析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差异,结果表明:表土层中,芦苇群落的有机质远远高于其他三种群落,大小顺序为芦苇群落>柽柳群落>棉田地>碱蓬群落土,这与芦苇的密集性、有效的聚肥作用有关。土壤剖面显示,40cm以上土层的有机质含量明显要比下层土的高。其中,芦苇群落有机质以0-5cm土层含量最高,柽柳是多年生灌木,紧凑的株型有效的保护冠层下的凋落物,使其表层土壤有机质仅次于芦苇;而棉田地土壤有机质最高值并非出现在表层,而是出现在5-10cm的土层,这与棉田地掠夺式土地利用有关;碱蓬是生长于贫瘠土壤的一年生草本,其有机质含量在10-20cm土层较高。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下棉田地的变异系数明显大于自然植物群落的土壤变异系数,说明人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的差异。

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献!
声明:本站文献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用途,请于浏览后24小时内删除。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