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土地整治空间格局及障碍诊断

作者:曲衍波   出版商: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出版日期:2017 年 1 月
科学开展土地整治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是明确区域土地整治方向、分解整治规划指标和实施差别化整治策略的重要依据。该文以“压力-状态-响应”的概念框架作为理论依据,构建土地整治的 PSR(pressure-state-response)评价指标体系,综合熵权 TOPSIS 模型、组合矩阵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等系统算法,划分土地整治空间格局,探讨不同区域土地整治的障碍因素及调控策略,基本形成了土地整治空间区划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实证分析表明:1)山东省 139 个县(市、区)中土地整治压力分值高于全省均值的比例为 69.04%,状态和响应分值低于全省均值的比例分别为 50.68%和 70.51%,表明山东省整体土地整治的压力较高、状态水平中等和响应程度偏低。2)山东省“3+6”的土地整治空间格局中,3 大主区包含县(市、区)的数量比例相对均衡,分别是 37.41%、28.78%和 33.81%,空间分布也比较集中;而对应 6 种整治类型的县(市、区)数量比例差异较大,在 7.91%~20.86%之间,且空间异质性显著;说明土地整治空间区划过程中需要将“自上而下”的区域综合评价与“自下而上”的区域差异识别统筹兼顾。3)山东省土地整治障碍因子作用频次具有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双重特征,土地整治潜力和经济支撑能力的薄弱是约束土地整治响应的主要阻力,建议引入市场机制,探讨因地制宜的多元治理模式。本研究是对“自下而上”土地整治空间格局划分方法的有效补充,藉此完善土地整治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并为“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献!
声明:本站文献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用途,请于浏览后24小时内删除。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