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断层避让相关问题的讨论

作者:徐锡伟   出版商: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活动构造与火山重点实验室   出版日期:2017 年 1 月
2008 年汶川地震、2010 年玉树地震、2014 年鲁甸地震等大量震例研究表明,严重的地震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源于发震断层的同震地表破裂、近断层的强地面运动和地基失效引起的建( 构) 筑物倒塌。因此,避让活动断层是有效减轻可能遭遇的地震灾害损失的一项重要措施。但如何避让活动断层和避让多少距离能够保证地面建( 构) 筑物不受活动断层同震错动引起的直接毁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焦点科学问题。1) 首先基于历史地震地表破裂资料,定量分析了活动断层同震地表破裂的局部化特征、同震地表破裂与建( 构) 筑物的破坏关系,得出了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直接严重地震灾害带宽度的平均统计值约为 30m 的认识。2) 通过 1999 年集集地震、2008 年汶川地震等地表破裂带宽度资料和地震灾害空间分布关系的分析,指出了倾滑断层具有明显的上盘效应,断层上、下盘地表破裂带或严重地震灾害带宽度之比为 2︰1至3︰1。3) 基于上述分析获得的最新认识,进一步讨论了避让对象、活动断层定位要求、不同类型活动断层最小避让距离、特殊建( 构) 筑物避让和“抗断”设计理念等问题。最后,呼吁立法机构加强活动断层避让和活动断层探测的立法工作,规范活动断层上及其邻近地段土地利用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合理避让活动断层的行为,防患于未然,提高中国防震减灾的基础能力。
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献!
声明:本站文献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用途,请于浏览后24小时内删除。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