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林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比较

作者:吴建国   出版商:国家环保总局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中心   出版日期:2017 年 1 月
应用土壤培养法,比较分析了六盘山林区天然次生林(杂灌林、山杨(Populus davidanda)和辽东栎(Quercusliaotungensis)林)、农田、草地和人工林(13 a、18 a和25 a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_rupprechtii))土壤在30℃和60%田间饱和含水量条件下培养180 d有机碳矿化速率的差异(以180 d累计释放的CO2_C计)。结果显示:农田和草地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_C含量(180 d释放的gCO2_C·kg- 1干土)分别比天然次生林低65%和23%,差异主要在0~ 40土层;人工林比农田和草地分别高155%和17%,差异主要在0~ 70 cm土层。农田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_C分配比例(即180 d释放CO2_C/土壤C)比天然次生林平均低12%,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平均高18%,差异主要在0~ 40 cm土层;人工林比农田平均高29%,草地比人工林平均高9%,差异主要在0~ 50 cm土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_C含量的差异比其分配比例的差异大。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_C含量和分配比例总体上都随土层加深而递减。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方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的差异不大;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方面,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比农田和草地中大;随土层递减的幅度方面,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_C含量比其分配比例大。这主要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输入和稳定性等差异所致。结果说明土壤碳矿化速率随天然次生林变成农田或草地而下降,随在农田或草地上造林而增加,矿化速率变化幅度比分配比例的变化幅度大。另外,土地利用变化也使不同土层土壤碳矿化速率和分配比例差异改变,其中速率改变的幅度比分配比例改变的幅度大。
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献!
声明:本站文献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用途,请于浏览后24小时内删除。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