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白浆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Fe2+分布特征

作者:张兆伟   出版商: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   出版日期:2017 年 1 月
土壤铁元素由高价态转化为低价态(二价铁),是土壤中铁元素移动的主要途径。为了探讨三江平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 Fe2+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文章通过在三江平原典型白浆土区采取水田、旱田、草地、林地 4 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样点,对其 Fe2+含量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对比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表层(0~10 cm)Fe2+含量高低顺序为水田>草地>旱田>林地,主要影响因子为水分状况和 p H 值(r=0.851,r=0.909,p<0.01),其中水田 Fe2+含量(305.5 mg·kg-1)明显高于林地和旱田(30~40  mg·kg-1),是其含量的 8~10 倍;草地除表层(0~20  cm)Fe2+含量低于水田外,以下各层含量均高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草地、旱田、林地 Fe2+含量垂直分布规律相似:表层(0~10 cm)及白浆层(30~40 cm)含量略高,40 cm 以下 Fe2+含量持续缓慢递减,相关分析表明旱田、草地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 p H 值(r=-0.871,r=0.795,p<0.05),林地影响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水田垂直变化趋势与其它 3 种类型相比有所不同,表层最高达 305.5 mg·kg-1,至 40 cm 深处急剧递减至 35.2 mg·kg-1,以下无明显变化,主要影响因子为水分状况和 TOC(r=0.962,r=0.991,p<0.01)。  
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献!
声明:本站文献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用途,请于浏览后24小时内删除。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