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济纳绿洲近20年来土地覆被变化

作者:张小由   出版商: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出版日期:2017 年 1 月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是近年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根据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土地生态分类,利用1982年与2000年2期TM遥感数据对比和野外实地调查,采用景观生态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分为河岸乔木林、河岸灌草林、荒漠稀疏灌丛、荒漠稀疏草地、河道与水域、盐碱化土地、城镇、戈壁、流动沙丘和剥蚀地山丘陵,从各类土地分布面积变化和类型转移趋向与幅度两个方面,分析了额济纳绿洲20年来土地覆被变化。结果表明:①土地覆被类型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河岸乔木林面积萎缩了0. 97%、斑块数减小了376,而河岸灌草林增加了0. 92%,数量减小1 316;而% LAND指数荒漠稀疏灌丛由4. 49%增加到5. 65%,由于中游来水量的锐减,河道和水域的斑块数由40个减少到6个,% LAND指数减小了0. 15%。与此同时流动沙丘% LAND指数增加了0. 42%。②近20年来以胡杨为主的河岸乔木林和荒漠稀疏草地减小了45. 02%和14. 55%,相应地以柽柳为主的河岸稀疏灌草地和荒漠稀疏灌丛增加了35. 03%和25. 88%;河岸乔灌林向河岸灌草林景观转移概率为45. 95%,向荒漠稀疏灌丛和稀疏草地转移了0. 78%和3. 01%,向戈壁转移了10. 87%;河岸灌草林景观类型向河岸乔灌林转移8. 06%,向稀疏灌丛和稀疏草地转移10. 95%和19. 64%,向戈壁转移11. 88%;③额济纳绿洲具有从河岸乔木→河岸灌草地→荒漠稀疏灌丛快速演化的趋势。
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献!
声明:本站文献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用途,请于浏览后24小时内删除。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