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植被演替的土地覆被变化研究—— 大渡河上游的森林采伐、更新和退化

作者:阎建忠   出版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出版日期:2017 年 1 月
目前常用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没有反映植被演替过程,  不能与生态调查数据有效整合来分析区域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  文中以大渡河上游地区为例,  在 4 年野外考察的基础   上,  依据植被演替过程对土地覆被进行详细分类,  建立了新的土地覆被分类系统,  并采用多时相数据源,  分别生成 3 期(1967,  1986,  2000 年)土地覆被数据库,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环境效应研究和生态建设提供了平台.  结果表明: (1)  土地覆被变化反映了云冷杉林采伐、自然演替和人工更新,  高山栎林和圆柏林在砍伐和放牧干扰下的大面积退化,  草甸退化、干旱河谷草地扩张、耕地撂荒和转变为果园等人为驱动的生态过程. 1967~2000 年,  大渡河上游森林面积减少 9.43%,  以草甸和草地、原始林和高寒灌丛为主的景观演变为草甸和草地、次生天然林、高寒灌丛、残次原始林、人工林和次生灌丛组成的景观,  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 (2)  大渡河上游的森林采伐迹地逐步恢复.  31 年的森林采伐对象以云冷杉林为主,  其迹地仅 6.86%自然演替为灌丛、草甸和草地或被开发为耕地,  其余均更新为人工林或自然演替为次生天然林,  采伐区的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3)  在薪材砍伐、木炭烧制和牲畜过度放牧的驱动下,  自然恢复能力弱的高山栎林、圆柏林、亚高山草甸大面积退化,干旱河谷草地扩张,  严重削弱了区域生态屏障功能,  急需解决人为干扰问题并寻找有效的退化植被恢复途径与方法.  由于现有的天然林保护和生态重建措施忽视农牧民基本的生计问题,  要逆转干旱河谷与高山林线的植被覆盖与生态退化趋势,  关键在于帮助农牧民改变生计方式,  减轻或消除干扰压力.
土地覆被分类系统

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献!
声明:本站文献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用途,请于浏览后24小时内删除。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