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容量 与潜在转换关系

作者:王兴华   出版商: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出版日期:2010 年 1 月
摘要: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扩张之间的矛盾愈来愈严重,严重威胁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测算了卢龙县耕地和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容量和负荷系数,用以表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能容纳的耕地和建设用地规模,并以可供转用量为基准探讨了卢龙县耕地与建设用地潜在转换关系,结果表明:(1)1997— 2008年卢龙县人均生态足迹、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分别为1.7667、0.5381hm 2和1.2285hm 2,平均每年增长3.40%、1.73%和4.29%;(2)耕地与建设用地足迹1997— 2008年都处于增加趋势,耕地足迹多年平均为0.4621hm 2/人,占总足迹的26.16%,建设用地足迹为0.0134hm 2/人,其需求量较耕地明显下降。耕地承载力为0.3831hm 2/人,占总承载力的71.20%;建设用地承载力0.1447hm 2/人,占总承载力的26.89%,平均每年增长0.63%;(3)耕地可持续发展容量逐渐小于现有实际耕地面积,出现耕地利用负荷现象,不再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建设用地可持续容量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负荷系数多年平均大于2.20。(4)1997— 2003年,耕地需求未曾超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供转用量锐减到1889.46hm 2;2004— 2005年,耕地维持可供转用量已出现负值,建设用地整理供应满足耕地可持续发展要求;2006— 2008年,即使将所有建设用地超额全部整理为耕地也不能满足其需求。
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献!
声明:本站文献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用途,请于浏览后24小时内删除。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