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个世纪以来黄土高原侵蚀产沙的时空分异特征

作者:王万忠   出版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土保持研究所   出版日期:2015 年 4 月
摘要:为了摸清黄土高原主要产沙区在不同治理阶段的减沙成效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为水土保持远景规划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水文—地貌法”,研究了近50年来黄土高原侵蚀产沙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年均侵蚀产沙量由治理前(1955-1969年)的17.5亿t减少到一期治理(1970-1989年)的10.8亿t、二期治理(1990-2009年)的6.6亿t、及退耕后(2000-2009年)的4.0亿t;侵蚀产沙量占全区总量比例较大的类型区为黄土峁状丘陵沟壑区、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塬沟壑区,4个类型区退耕后减沙幅度分别为79.0%、82.0%、69.1%和63.8%;今后黄土高原治理的重点区域为侵蚀产沙强度≥2500t/km2·a的区域(5.3km2,占21.2%),而侵蚀产沙强度为1000~2500t/km2·a的区域(6.3km2,占25.0%)仍需要加强治理,侵蚀产沙强度﹤1000t/km2·a的区域(13.4km2,占53.8%)也需要预防监督。
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献!
声明:本站文献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用途,请于浏览后24小时内删除。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