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人工沙棘林水土保持作用机理及效益

作者:陈云明   出版商: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出版日期:2005 年 4 月


       【摘要】 沙棘是我国半干旱地区用于水土保持造林的主要生态-经济型树种,在“三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中发挥重要作用.对野外试验资料分析表明,7~ 10龄沙棘林冠年平均截留率为8.5%,6~ 10龄沙棘林地 枯落物层单次可截留0.89 mm降水;沙棘林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提高土壤入渗和抗冲性能作用, 其中土壤中毛根数量是决定土壤抗冲能力的主要指标.沙棘林的水土保持作用随林龄变化明显,幼林(2~ 3龄)阶段的作用很小,降水特性是决定林地产流产沙量的主要因素;成林(4~ 5龄)阶段,产流产沙量受降 水和林分生长的共同影响;成林后(6~ 12龄)阶段,降水特性的影响很小,林地产流产沙量维持相对稳定, 年径流深与侵蚀模数分别为0.3~ 3.4 mm、0~ 6.75 t·km- 2.幼林至成林(2~ 5龄)阶段,径流含沙量急剧 减少,成林后(6~ 12龄)阶段,径流含沙量趋于稳定,含沙量变化在0~ 5.09 kg·m- 3.

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献!
声明:本站文献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用途,请于浏览后24小时内删除。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