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廊道在水土保持上的效益

作者:王欣怡   出版商:台北市立教育大学环境教育研究所   出版日期:2006 年 5 月


        摘 要:水土保持一直是台湾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预防工作,在1951年由农复会(农委会前身)着手实施, 直至今日已累积了长达50多年的经验,其实施的目标有农地水土保持、减少土壤冲蚀、增加农地生产力、山坡地保 育利用与管理、坡地绿美化、集水区保育、治山防灾、土石流防治、教育宣导等多项功能。在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 点计划中“水与绿建设计划”指出将整合国家公园与国家自然森林之范围予以永续经营管理,建构全岛生态廊道, 并透过长期对生态及物种之调查监测,进行生物多样性之保育。“生态廊道”即是将破碎的生态栖地采后天补偿的 方式,以最不影响该栖地之方法,将数个异质性的区块加以连结,来达成物种多样性保育的功能。所以,规划有效 的生态廊道除了提供物种迁移时所需的安全庇护空间与食物的来源外,更重要的是增加生物族群间基因的交流和 避免区域性的物种灭绝,预防更大规模形式的生物灭绝发生。本研究目标将探讨规划生态廊道在水土保持事业里 的效益,以水土保持方法中的农艺与植生方法来评估成效,期许“生态廊道”与“水土保持”这两项国家重点计划得 以相辅相成,同时奠定台湾生物资源与水土资源永续发展之基石。

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献!
声明:本站文献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用途,请于浏览后24小时内删除。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