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缓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效应

作者:靳婷   出版商: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日期:2012 年 8 月

        摘要:探讨缓坡土地利用方式与水土流失之间的作用机制,对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具有积极意义。利用中国科学院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 2009—2011 年间小区定位监测数据,探讨缓坡谷子地( F) 、柳枝稷地( S) 、撂荒地( A) 、2 /3 谷子-1 /3 柳枝稷地( FS) 、2 /3 谷子-1 /3 撂荒地( FA) 5 种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效应,结果表明: 1) 缓坡谷子地( F) 的径流量最大,受短历时高强度降雨影响显著; 2) 7 月是产生径流的敏感时期; 3) 土地利用方式 S、A、FS、FA 与 F 相比,具有不同程度的减流效应,减流效应大小顺序为 A > S > FA > FS; 4) 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对减少缓坡产流量起到积极作用,但当降雨量、降雨强度较大时,植被覆盖削减径流的作用会被减弱。

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献!
声明:本站文献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用途,请于浏览后24小时内删除。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