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流域上游人工林地深层土壤干燥化探讨

作者:牛俊杰   出版商: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出版日期:2007 年 7 月


       摘要:以汾河上游环境生态重点治理县静乐、娄烦和岚县的近30年主要人工林杨树、杏树林 为例,在14个采样点分别取0~ 600cm深度共820个土壤样品,测得各取样点土壤水分数据 序列,分析不同林龄以及不同植被在不同地点生长期内的耗水情况。研究得出:娄烦10a龄 杨树林200~ 40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9. 89%,娄烦20a杨树林地200~ 400cm土壤平均含水 量为7. 88%,岚县18a龄杨树林200~ 400cm土壤平均含水量在7. 27~ 8. 83%之间,静乐30a 龄杨树林阳坡200~ 57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9. 02%、阴坡200~ 400cm为9. 72%。表明:静 乐、娄烦和岚县人工林各土壤剖面均存在干燥化现象,有中度或轻度干层发育。汾河流域上 游人工林地干层发育具有普遍性,发育深度一般达到了600cm或更大深度。该区干层发育的 自然现象,是降水量较少决定的。地形、植被等对干层发育有重要影响,梁峁地段人工林干 层强于低洼冲沟地段,阳坡强于阴坡。从植被的适宜性角度提出汾河上游流域区作为生态建 设重点地域,应遵循演替规律,科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在轻度干层发育区可以发展较为耐 旱、低耗水的人工林;在中度干层发育区应先发展草灌为主的植被,水分条件改善后再恢复 乔灌草相结合的植被。本研究为该地区的生态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献!
声明:本站文献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用途,请于浏览后24小时内删除。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