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凌河流域沟壑治理的几点建议

作者:包建芬   出版商:辽宁省朝阳县水利局   出版日期:2004 年 1 月


       朝阳县位于辽宁省西部,是干旱少雨的丘陵山 区。全县有大、小凌河两大流域,只有沿河有部分平 地,其余全为山丘、坡地。小凌河流域位于朝阳县东 南部,流域面积为1 810 km2,2001年遥感普查水土 流失面积尚有1 021 km2,占总流域面积的56.5%。 沟壑面积256.47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5.12%, 已属剧烈侵蚀。流域内长1.0 km以上的干沟286 条,大小支沟643条。沟壑总长1 330.8 km,沟壑密 度5.19 km/km2。土壤侵蚀模数为2 500~ 3 500 t/ (km2·a)。小凌河流域多为石质山区,广布第四纪玄 武岩及板页岩,土层薄,植被稀疏,植被覆盖率< 30% 的面积占1/3。因小凌河流域的沟壑治理难度较大、 投资多、收效小,一度受到冷落,况且由于自然和人为 的原因,沟壑面积不断扩大,将耕地分割得七零八落, 不便耕作。为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奋斗目标,加强小流域沟壑治理迫在眉睫。当提 到沟壑治理,往往是闸沟筑坝,特别是近年来“工程形 象化”,多在交通干线视线可扫描的两侧沟道内,不管 条件是否具备,一味的修筑浆砌石坝,名曰沟壑已治, 且不问作用如何。此举极不科学,劳民伤财。为此, 笔者就其沟壑治理提出一点见解,旨在为今后小流域 沟壑治理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献!
声明:本站文献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用途,请于浏览后24小时内删除。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