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以来陕西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

作者:杨 屹   出版商: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出版日期:2015 年 12 月


       摘要: 采用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 2000—2012 年陕西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修正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增加了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科目的污染排放账户,确定了同全球平均产量表科目有差异、但能体现陕西地域特点的板栗、核桃、禽蛋、蚕茧、花椒、棕片及生漆 7 个科目的全球平均产量,并且测算了对应的生态足迹。结果显示,21 世纪以来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从 1.300 hm2/ 人增加到 3.077 hm2/ 人,人均生态赤字由 0.374 hm2/ 人增加到 2.176 hm2/ 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从 0.926 hm2/ 人减少到 0.901 hm2/ 人。这些数据表明陕西已处于生态超载的状态,且有逐步加剧的趋势。万元 GDP 生态足迹由 2.626 hm2/ 万元减少到 0.799 hm2/ 万元,表明全省资源利用率正逐步提高,经济发展能力持续向好。这一观点从发展能力指数由 3. 191 增加到6.842也可得到验证。陕西省生态足迹值的上升和生态承载力的下降导致了生态赤字的增加。究其原因,第一,陕北能源重化工产业的发展对煤、石油等矿物能源消耗加速; 第二,关中城市群中城镇人口聚集、工业企业发展等带来的污染排放增速过快;第三,陕南矿物资源开采伴生的生态环境破坏加剧。为此,陕西省应把生态承载力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承接产业转移和规范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严格控制省内地级市以上主城区人口数量,提高县城和重点镇的人口城市化率,把重点镇建设和避灾扶贫移民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能源重化工、矿物开采等行业门槛,执行节能减排目标机制。

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献!
声明:本站文献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用途,请于浏览后24小时内删除。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