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部山区径流小区产流产沙和土壤养分流失特征

作者:路炳军   出版商:北京师范大学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出版日期:2015 年 12 月

摘要:北京市周边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的提高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持续改变导致北京市水体富营养化的面源污染源由原来以农业土地利用为主过渡到具有各种水土保持措施的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所以研究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养分流失规律对科学地制订面源污染治理规划十分有益。采用北京市门头沟区 21 个径流小区 9 年的观测数据,分析植被覆盖和水土保持措施对径流泥沙和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 1) 产沙、产流量和全磷、全氮流失量之间显著相关; 2) 产沙、产流量和全磷、全氮流失量都与草地植被覆盖度呈指数递减关系; 3) 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石坎梯田/蔬菜、树盘/人工林 4 种措施可显著降低产流产沙和养分流失,4 种措施产沙量与裸地的比值最小( 平均值为 0. 02) ,其次为全磷流失量( 平均值为 0. 15) 、产流量( 平均值为 0. 21) 和全氮流失量( 平均值为 0. 32) ; 4) 不同措施之间,人工苜蓿草地减沙减流和减少养分流失的效益最大,其次为天然草地和树盘/人工林,再次为石坎梯田/蔬菜。平播农作物的效益最小,但与裸地相比,也分别使产沙量、产流量、全磷和全氮流失量减少了 77% 、34% 、36% 和 39% 。

相关数据
暂无相关数据!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献!
声明:本站文献资源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得以任何形式用于商业用途,请于浏览后24小时内删除。如有疑问欢迎与我们联系,感谢您的支持。